1月3日,北京市環保局通報2016年空氣質量狀況。
根據通報,2016年北京全市PM2.5年平均濃度下降9.9%,這是近三年來之最大降幅,前兩年的降幅分別為4%和6.2%。
據統計,2016年全年有198天空氣質量達標,比2015年多了12天;發生重污染39天,其中臭氧重污染1天,其余38個重污染天全部為PM2.5重污染。
在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介紹,在38個PM2.5重污染天中,5級重度污染天29天,六級嚴重污染天9天。“這38個重污染天對全年平均濃度貢獻23微克/立方米,占比超過三成”。
中國環科院原副院長柴發合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雖然北京的治霾每年都在進步,但與公眾預期還有一定距離,北京2017年要實現《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確定的目標挑戰很大。
重污染天數減少7天
北京市環保局指出,PM2.5等四項主要污染物同比均有所改善,其中二氧化硫(SO2)降幅最大。
2016年,北京市環境空氣中SO2年均濃度為10微克/立方米,遠優于60微克/立方米的國家標準;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為48微克/立方米,超過國家標準20%; PM10年均濃度為92微克/立方米,超過國家標準31%;PM2.5年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超過國家標準109%。
自2013年監測以來,北京市PM2.5呈現持續改善趨勢。2016年共發生重污染39天,其中O3重污染1天,PM2.5重污染38天,較2015年減少7天。
在構成上,PM2.5主要來自于燃煤、機動車等的一次排放和二次轉化,北京市空間分布呈現由南向北濃度逐漸降低的梯度特征,其中京西南區域站濃度最高,達到102微克/立方米;京東北區域站濃度最低,為49微克/立方米。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表示,要客觀地看待北京的霧霾,霧霾的核心內因是排放,重要外因是氣象。
在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環保局總工程師于建華指出,重污染的形成,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
根據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的數據分析,如果把每年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和極端有利的氣象條件疊加在一起,每年極端氣象條件對PM2.5平均濃度的貢獻幾乎都是11微克/立方米左右。
具體來說,2013年是11微克/立方米,2014年也是11微克/立方米,2015年是13微克/立方米,2016年仍是11/立方米。
于建華分析,從全年來看,不管每年重污染天發生的次數多少、持續時間多長,極端氣象條件對于PM2.5年均濃度的影響就是11微克/立方米左右的水平。
于建華解釋,北京2017年的PM2.5減排,實際上要刨除這11微克/立方米,在剩下的62微克/立方米里做文章。
治霾難度加大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北京2017年PM2.5濃度要達到60微克/立方米。這意味著2017年要在2016年基礎上再下降近20%。
北京市環保局指出,隨著工業企業調整搬遷、燃煤鍋爐改用清潔能源,污染特征從“工業生產型”向“生活消費型”轉變,城市正常運轉和市民生活產生的污染物所占比重越來越大,進一步削減污染排放的難度越來越大。為此,北京市環保局將采取三類措施。
首先,全面落實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繼續打好農村散煤、高排放車、城鄉結合部治理“三大戰役”。實施“京六”燃油標準,加快淘汰(含轉出)高排放老舊機動車,重點突出重型柴油車污染減排;以農村和城鄉結合部地區為重點,加快推進散煤治理、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散亂污”企業清理整治等重點任務。
其次,嚴格落實街鄉鎮屬地責任,充分發揮街鄉鎮的覆蓋作用。加大問責力度,著力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執行力問題,確保治理措施落到實處,提高基層政府的環境保護精細化管理水平。
第三,著力完善大氣污染防治體系。進一步完善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積極推進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建設,完善大氣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體系。
于建華表示,從北京現在三面環山、污染易積累不易擴散的氣象條件,以及目前能源消費、人口活動強度來看,短期內重污染的情況不會有太大變化,“程度上會慢慢減輕,但是量變到質變,還需要很長的過程”。
柴發合分析,不管2017年北京PM2.5濃度能否達到60微克/立方米,最重要的一點是做好重污染天氣的預測預警和應急,最大程度降低PM2.5對敏感人群的影響。
(原標題:北京2016年PM2.5濃度下降9.9% 完成2017年治霾目標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