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巨量資本的不斷涌入,中國的金融科技領域將再次迎來爆發式的增長。
而在消費分期領域,各企業正在用金融科技手段改變自身效率低下的現狀。
以大數據、區塊鏈、智能投顧等前沿技術為手段的金融科技公司,在2016年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期。根據花旗集團的研究數據顯示,金融科技近5 年來吸引的投資額累積達到497億美元,增長超過10 倍。
而在過去一年間,金融科技公司成互聯網金融行業“賣水人”,多家以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和模型算法為核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公司,他們的服務對象是為有金融需求的企業量身定制風控系統和智能投顧系統。
“淘金”商戶數量龐大
“金融科技是采用技術手段而非單純商業模式變化來進行金融創新,其實金融行業就是一個橋梁,把錢從錢多的人給到需要錢的一方。只不過現在金融非常復雜,效率不高,如何通過技術力量化解難題是金融科技的含義。”極融CEO許一震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不可否認,金融科技正在爆發巨大的潛力。一個明顯的例子是, 2016年12月21日晚間,中國信貸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將與中國華融國際、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吉林省投資集團、廣西投資集團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等數家公司共同發起成立亞洲金融科技并購母基金。該基金總規模達100億元,力圖在亞洲金融科技領域打造出新的領軍龍頭企業。
中國信貸科技CEO彭耀杰稱,設立此并購母基金的初衷,是希望利用共同發起人在金融科技行業的經驗和優勢,成立孵化聯盟,為金融科技領域挖掘和培育具有潛力的創新性企業。
實際上,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巨量資本的不斷涌入,中國的金融科技領域將再次迎來爆發式的增長。
而在消費分期領域,各企業正在用金融科技手段改變自身效率低下的現狀。消費分期的高速發展,離不開“消費場景占領”和大數據風控技術兩者的結合。在過去幾年間,消費分期業務一直以駐店、現場人工信審放貸的模式存在,高成本、低效率阻礙了消費分期的發展,而過去一年間,技術手段改變了這一情況。
作為網貸平臺“你我貸”的兄弟公司極融要做的是消費分期行業的“賣水人”,他們正嘗試為中小銀行,提供大數據風控培養引擎和個性化的純線上信貸解決方案。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消費者的行為軌跡和消費方式正在深刻的發生改變,由最初去各大實體店購物到網上購物,再到如今打開手機APP便可實現交易,消費的商業模式與渠道正在被重塑。”許一震對記者表示,欲嘗試消費分期的商戶數量非常龐大。
過去,在消費分期從資金端到資產端的信貸鏈條中,中小銀行作為資金端,門店商戶作為資產端,而技術手段則是滿足雙方需求,對接兩端。銀行或消費分期機構都盯上具有消費場景的企業或商戶,他們希望與這些門店取得合作,在消費者有消費分期需求時,提供他們的分期服務。而現在,有一些情況變得不同,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開始想要自建消費分期品牌。
“企業考慮自建消費分期系統,一方面打造自己的品牌,也可以獲得用戶數據。”許一震表示。
但同時,許一震認為,商戶在試水消費金融時面臨諸多痛點和難點,一是商戶本身無風控經驗,無法判別優質客戶,存在一定的風險成本不可控;二是市面上現有的小貸公司和消金公司的資金成本較高,對接后,很可能導致客戶體驗不增反降;三是現有分期產品無法針對商戶有效定制,覆蓋客戶群體或授信額度有限。
事實上,消費金融是一個迅速發展的生態圈,消費者、商戶、消費金融平臺、資金提供方及支付和大數據征信等需要形成良性互動。整個生態圈的核心是商戶,只有商戶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才能提升客戶消費體驗,實現消費升級。消費金融平臺在整個環節中起到了助推作用,通過服務消費者來助力商戶發展。
許一震認為,未來四大技術將影響傳統金融,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人臉識別和區塊鏈。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去解決實際問題,大數據解決風控的問題;區塊鏈解決交易與對賬的問題;人工智能做好智能投顧,加速資產的最優配置。
將智能投顧賣給企業用戶
金融科技公司將系統提供給其他機構使用的情形,不僅出現在資產端人工信審部分,同樣的情況也在理財端出現。
“所有的互聯網理財平臺,都在往智能投顧上發展,不是自己做系統就是找機構做系統,我們將收集到的龐大的數據分析系統面向企業用戶銷售,這是我們在做的。”向上金服旗下幾何股票負責人張玉建表示。
據記者的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經推出或者正在研發“智能投顧”系統的機構有幾十家。部分為傳統金融機構的新金融試水,如招商銀行摩羯智投、平安一賬通、廣發證券等,另一部分則是互聯網金融企業在理財端推出的產品,如PINTEC集團旗下的璇璣公司、彌財、藍海財富、宜信投米等。
事實上,受制于可選資產較少、用戶接受程度低,以及盈利模式尚不明確等原因,智能投顧行業在國內的發展并不順暢,個人投資者對智能投顧的接受度并不高。
張玉建表示,“此前,智能投顧系統承擔銷售顧問的角色,投資者很難完全放心的把一筆錢給平臺就放手不管。”
在張玉建看來,在2016年初,智能投顧平臺都在打造通過智能投顧系統,對投資者進行分析后,根據投資者的金融理財需求,給出包含基金、股票、債權等產品的資產包。
但這樣的情況在2016年下半年開始有所改觀,多家平臺都開始逐漸轉向,通過智能投顧系統為個人投資者分散各類產品的投資了。張玉建認為,“系統在為平臺投資者提供智能理財服務時,是不是也可以向有這類需求的企業提供系統服務。”
據記者了解,目前業內智能投顧系統,都包括投資管理和數據分析,對金融數據管理、市場輿情分析、資產池管理以及風險收益等。在數據來源上,股票交易數據等來自于平臺自己抓取的數據,也有交易所授權和第三方數據公司購買獲得。
張玉建表示,相比較投資者的財產增值保值,通過技術手段為用戶縮短做決定的時間可能是智能投顧未來的發展方向。
簡單來說,在此前需要用5個小時選擇出幾只股票,但是現在幾分鐘時間就可以選擇到這幾只股票。
張玉建提到,開放數據接口,將系統賣給企業用戶,這是2017年的方向。
(原標題:后消費分期時代:金融科技“賣水”勝“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