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胡金華 上海報道
如果不能遏制中國互聯網保險業務隱藏的風險,那么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中轟然倒塌的AIG集團,就是未來國內某一家保險公司的前車之鑒。
2016年12月,中國保監會對互聯網保險業務連發數道監管函,從螞蟻金服旗下招財寶銷售的僑興債違約產品涉及的信用保證保險,到叫停前海人壽、東吳人壽等公司的互聯網保險業務,再到對互聯網互助平臺的肅清,一場大規模整頓互聯網保險業務的監管行動已經展開。
“美國AIG集團的破產被政府接管,就是因為其所經營的信用違約保險在金融資產價格暴跌的情況下出現高達250億美元的賠付,包括債券、房地產以及有價證券,風險敞口不斷擴大致使公司所有現金流全部支出都無法填補黑洞。僑興債本身是垃圾債券,被包裝成高收益理財產品在招財寶平臺上銷售,浙商財險對其進行信用擔保,僑興債違約后浙商財險最終選擇了兌付,但一旦這個風險敞口吞噬浙商財險所有資金,那么這完全是AIG當年破產的小型翻版?!?016年12月27日,國內一家大型財險公司精算部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僑興債違約事件的影響,已經給那些蜂擁搶占互聯網保險業務的產壽險公司敲響了警鐘。
擊鼓傳花游戲破裂
經過近一周的持續發酵,2016年12月28日,浙商財險賠付的3.67億元僑興債資金已經到賬,且啟動了追償程序。同時,其正醞釀增資,目前得到了大股東的同意,正在與其他股東協調。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起債券違約事件中,涉及到粵股交、僑興集團、廣發銀行、浙商財險、眾安財險、招財寶以及數以萬計的個人投資者,最后的接盤方卻是保險公司。
“為了幾千萬的保費,卻要承擔起十多億的風險敞口,這就是典型的美國式玩法。如果熟悉美國次貸危機發生的歷史,會發現招財寶的做法和美國的CDS(收益權支持證券)基本上是一模一樣的,都是對于基礎資產收益權的層層打包。”12月29日,國內一位債券市場分析師孫剛(化名)坦言。
在孫剛看來,盡管目前上線的非標債權資產一般都有保險公司提供保函,承諾所謂的剛性兌付。不過,這些公司絕大部分是區域性的保險公司,兌付能力有限,浙商財險即是如此,明明知道產品的風險所在卻要承保與自身能力不相符的業務,如果真的出現系統性風險,這些保險公司都會遭遇重創。
本報記者了解到,在僑興債違約事件發生后,針對互聯網平臺保證保險業務快速發展中出現的風險和問題,保監會已經準備出臺文件,規范保險機構經營行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在此次違約事件發生之前,保監會已向各保監局和各財險公司下發《中國保監會關于進一步加強互聯網平臺保證保險業務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擬從產品開發、保險金額控制、承保能力等多方面加強監管?!?016年12月30日,一位接近監管層的匿名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這份征求意見稿要求保險公司經營互聯網平臺保證保險業務,應遵循小額分散、風險可控、穩健運行的原則,并與其資本實力、資產狀況和風險管控能力相匹配;應逐步接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并將有關信息及時上傳征信系統。同時明確了“互聯網平臺保證保險的被保險人為非金融機構或自然人的,應謹慎開展業務;保險產品名稱應清晰、準確,能夠體現承保的具體風險,承保的基礎合同內容和指向應當具體和明確;互聯網平臺保證保險業務不得承保投資或投機風險”。在保險金額控制方面,征求意見稿要求,通過互聯網渠道開展的互聯網平臺保證保險業務,投保人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單戶累計最高承保金額不得超過500萬元;投保人為自然人的,單戶累計最高承保金額不得超過100萬元。
“我們預計正式的文件將會很快推出,而經歷過這次債券違約事件以后,估計很多保險公司都不會再為這些理財平臺的產品承保?!鄙虾R患一ヂ摼W公司老總坦言。
在業內人士看來,僑興債違約僅僅只是冰山一角,其他互聯網金融平臺仍在打擦邊球繼續發售類似的產品,而普通投資者渾然不知,更大的風暴或在發酵中。
又有公司“被封”背后
如果說“僑興債”違約事件凸顯的是國內一些財險公司不顧風險強攬生意,最終自食其果的話,那么繼此前暫停前海人壽萬能險業務之后,保監會如今再停止東吳人壽等公司的互聯網保險業務的懲戒,其背后的警示意味已經相當濃厚。
“互聯網渠道銷售萬能險產品的新玩法是以更快的速度讓投資者實現資金變現。變現的本質則是由投保人通過網貸平臺,以保單為抵押進行貸款,在到期日,投保人一邊結算保單(自動退保),一邊把錢還給網貸投資人。這樣變現以后,投保人收回了大部分投保資金,表面是幫投保人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實質上是通過這個方式,讓中間的投保人變成了一個橋梁,打通了萬能險和P2P個人貸之間的障礙。這樣一個投保人通過反復的變現,再投保,再變現,相當于是把萬能險賣給了P2P平臺上的無數不明真相的屌絲們?!庇惺袌鲑Y深人士分析指出。
這樣也就解釋了緣何上述公司的萬能險在互聯網理財平臺上如此受到投資人追捧的原因,也解釋了緣何互聯網萬能險的收益會如此高,更解釋了為何這兩年中國萬能險的保費呈現爆炸式的增長。而這增長的背后就是美國“次貸”產品的中國式翻版。
“國內某互聯網保險公司對這些產品提供個人借貸保險,且費率是千分之一,理論上如果通過P2P分散足夠多的不相關的自然人,違約概率應該是低于千分之一的。但是要注意,這里無論有多少對不相關的自然人借貸,其實違約相關性等于一,而不是千分之一,因為在變現產品中基本不存在出于個人意愿的違約,違約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最終對標的萬能險產品收益沒達到預期,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這一批人都會違約。一個萬能險產品收益率出現千分之幾偏差,某互聯網保險公司的保費就全部賠付,而出現更大的偏差,保險公司就要宣告破產?!鄙虾R患抑行蛪垭U公司精算部負責人指出。
這位負責人也將美國的次貸模型與目前國內互聯網銷售萬能險高收益模型比較,保險公司為劣后級債券(對應萬能險)設計CDS,理論模型中違約相關性很低,所以保費相當便宜,然而一旦一個產品收益違約就意味著一批人出現違約,也會導致更多萬能險產品收益違約,最后將引發系統性風險,這也就是保監會在此刻狠下決心整治互聯網保險業務的真正原因。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