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國際資產市場風起云涌,年初避險情緒導致黃金大幅上漲,但臨近年底風險偏好迅速回升導致美股創出新高。對于國內資產市場來說,2016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投資期貨獲得翻倍以上收益的故事、年底債市突然逆轉導致一整年白干的故事、空倉一整年導致私募產品凈值一直橫盤的故事在坊間流傳。具體到資產本身,2016年的國內市場,究竟哪些才是香餑餑呢?
首先,從各類資產2016年的表現看,大宗商品獨步天下。
2016年國內表現最好的資產是大宗商品,南華期貨指數全年上漲52.5%(參見圖1)。分別統計大宗商品(使用南華期貨指數)、地產(使用百城均價)、黃金(使用金交所AU9995黃金現貨)、債券(使用中債總財富指數)、匯率(使用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和股票(使用上證綜指)在2016年的表現,可以發現:商品表現最佳,其次是地產和黃金;表現最差的資產是股票,上證綜指全年下跌12.1%;其次是匯率,人民幣兌美元全年貶值7%。
大宗商品的上漲來自需求端和補庫存的拉動以及政府的供給側改革。從需求端來看,房地產投資增速明顯反彈,從去年底的1%提升至今年11月的6.5%,地產投資增速的反彈對工業品、金屬和能化產品的需求均有拉動。在政府的供給側改革方面,最典型的是對煤炭和鋼鐵等行業的去產能措施和對產能利用率的直線限制,比如煤炭的276天政策。以動力煤的供需為例,2016年10月動力煤產量增速-8.8%,但需求增速為-1.4%,也就是說在需求基本保持平穩的情況下動力煤的供給出現了明顯的收縮,這與2015年煤炭供給增速高于需求增速完全相反。這種供需的逆轉帶來煤炭價格的大幅反彈,動力煤期貨價格全年漲幅80%。
其次,從各類交易策略看,期貨CTA策略全年表現最佳。
與資產表現對應,今年各類投資策略中,管理期貨策略表現最好,全年收益率均值達到8%。表現最差的是股票策略,平均收益率-7%。債券類私募策略表現好于債券指數,因為今年底這一波債市調整中利率債跌幅較大,而大部分的債券類私募投資的是交易所信用債。另外,很多債券私募也使用國債期貨作為增強產品收益的工具,所以抓住國債期貨價格暴跌而做空的機構反而表現會比較好。
股票市場表現較差,主要是年初股災3.0就使得上證綜指暴跌23%。其實從3月開始,股票市場就出現溫和的反彈,上證指數從2月底以來反彈幅度達到15.7%。但市場風格出現明顯的分化,大盤股表現好于小盤股,2月底以來滬深300指數上漲14.9%,而創業板指數只微幅上漲4.5%。
藍籌股表現較好的原因在于:一是創業板在2015年漲幅較大,2015年創業板上漲41%,滬深300只上漲4%,而一般某一年份表現較好的板塊會在下一年表現較差,反之亦然;二是打新成為資產荒背景下碩果僅存的無風險獲利的手段,而C類機構打新具有底倉市值要求,并從1000萬逐步提升至5000萬,這部分底倉一般配置低估值的藍籌股,相當于增加了市場對藍籌的需求;三是保險公司紛紛舉牌藍籌股票,藍籌股的低估值、高分紅和缺乏控股股東,使得藍籌股具有財務和戰略雙重配置價值。
最后,就私募和公募比較來看,股票型私募表現差于股票型公募。
許多優秀的公募基金經理都會被私募基金高激勵所吸引,因此比較私募和公募基金的收益率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由于數據限制,這里只比較今年2月至10月股票型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收益情況。可以發現,股票型公募基金要明顯好于股票型私募基金,普通股票型公募基金在今年2月至10月平均取得24%的收益水平,但這期間股票型私募基金只獲得8%的收益率。
私募表現差于公募,主要原因有:一是今年股票市場震蕩上行,追求絕對收益的私募基金普遍猶猶豫豫、不敢加倉,因此倉位一直處在高位的公募基金表現會更好。二是過去幾年成長股和小盤股表現一直非常出色,私募也都偏好投資小盤股,對今年的藍籌行情就不是非常適應。
不過,市場永遠在變化,2017年市場又將帶來怎樣的驚喜?請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