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是好,但不能今天響炮,明天關門,得讓我們看見實實在在的東西。”這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可鎮干部在宣傳脫貧產業政策入戶調研時農民最常說的一句話。這也是武川縣委、縣政府精準脫貧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今年在征求貧困群眾意見后,鎮政府整合扶貧資金,為經濟薄弱村建設節水灌溉設施,‘旱改水’直接增加了農民的基本收入;由村委會牽頭新建大型恒溫儲窖的出租,填補了村集體經濟空白,使脫貧攻堅有了資金保障。”大雪時節,在可鎮烏蘭忽洞村委會新修建的大型恒溫儲窖前,可鎮副鎮長白旭東向記者講起了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烏蘭忽洞村委會儲窖被農民們稱為王三的經紀人承租,第一年年租金5萬元,第二年將以競價的方式出租,起價在10萬元以上。這些租金都將用于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補助。
在儲窖前,剛接完客商電話的王三告訴記者:“農戶的土豆進庫分類,變分散為集中,貨源保險,貨量足,信譽高,收購商樂意來,現在村民入集體儲窖的積極性高得很咧。”
王三還準備自己出資把儲窖前的地面硬化一下,方便貨車拉運。他說競價10多萬元也要長期租用這個大儲窖。
“經紀人就是要掌握市場信息,給農民多賣點錢,我們在西安、武漢、福州等全國各地的蔬菜市場都有信息聯系點,每天掌握各地行情,調配土豆出售,好土豆賣不了低價。”王三總結道。
“原來村委會一點兒集體資金沒有,現在建儲窖有了租金,能直接幫助貧困戶。”村民王銀忠高興地說。
武川縣可鎮共8個村委會,經過近年來精準脫貧工作的有效推進,已有烏蘭忽洞、福如東、巨字號、定相營等4個村委會通過發展集體產業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為農村貧困群眾脫貧“上了保險”。而耗賴山鄉是武川縣最早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實施產業扶貧的鄉鎮,從2012年到現在通過發展食用菌村集體產業已拉動700多戶1600多人實現了脫貧增收。
武川縣通過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撐起了農民的“腰桿子”,更撐起了農村貧困戶的“腰桿子”。
(原標題:內蒙古:集體經濟撐起了農民的“腰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