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蔣雯麗夫婦旗下公司首映時代2016年1~10月凈利潤3238.76萬元,卻以13.5億元的高價賣給了上市公司長城影視,其增值率高達3126.49%。有業內人士就指出,由于影視并購中的高溢價收購,高業績承諾對賭,到了業績兌現的時候,不少標的方為了完成業績承諾,從而出現大量票補甚至票房造假現象。
并購溢價高企催生泡沫
去年11月,華誼兄弟以10.5億元收購馮小剛創立的東陽美拉公司,而彼時標的公司成立僅兩月,未開展實際業務。去年三湘股份也曾斥資19億元收購張藝謀的觀印象100%股權,溢價率超過15倍。
近期,蔣雯麗、顧長衛夫婦旗下公司首映時代以13.5億元的高價賣給了上市公司長城影視,外甥女馬思純依靠少部分股權,也拿到了1.2億元的財富。
據長城影視12月14日發布公告稱,首映時代100%股權凈資產賬面值為4201萬元,預估增加值13.14億元,增值率高達3126.49%。而在2016年1~10月,首映時代實現凈利潤3238.76萬元,據首映時代的業績承諾,若交易于2016年完成,則首映時代2016~2018年度的凈利潤分別不低于5200萬元、9000萬元、1.25億元。
對此,旭誠資產陳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于影視行業輕資產的特征,加上并購標的具備人氣明星效應,并擁有較高估值,往往成為A股熱點行業,因此頻頻出現高溢價并購。而這種高溢價收購熱門行業公司,“講故事”式的并購重組是無法真實改善企業發展狀況的,特別是較多跨界并購無法實現上市公司產業鏈的整合。如果實際成長性無法持續支撐其高估值,隨著時間推移,估值逐漸下調成為必然結果。另一方面,證券市場并購過程中的溢價率穩步上升,而同期上市公司市凈率指標卻在不斷下降,高企的并購溢價將催生資本市場泡沫,侵蝕中小投資者利益。
高業績承諾或滋生票房造假
實際上隨著影視產業的蓬勃發展,行業怪現象也紛至沓來。近期影視圈人士不斷爆出“口水戰”,先是馮小剛與王思聰圍繞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在微博上展開“口水戰”對陣,后是樂視影業CEO張昭與影評人圍繞電影《長城》在微博上“互撕”,實際這些現象的背后,就是為了提升票房收入以完成業績承諾而上演的“票房保衛戰”。
據了解,近期在影視類并購項目中,業績對賭是必不可少的,對此長城證券并購部總經理尹中余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之前并購的對賭業績承諾太高,如果一時無法完成業績承諾,通過票房造假來兌現相應的成本要低一些。
尹中余還告訴記者,目前影視行業并購出現的高業績承諾和市場上的票房造假存在高度的關聯性。實際上發行方為了讓票房能有個好的開頭,電影上映前三天左右的票房表現尤為重要,這直接決定院線對該電影的排片。對此大量電影制片方、發行方拿出了大筆資金用于票補甚至造假,這種“貼錢”的目的也就是為在電影上映的最初幾天造成觀影火爆的“假象”,讓不知道怎么選擇的影迷跟風購票,造就了票房的虛假繁榮。
此前《葉問3》的高票房就受到了市場的質疑,而后據官方調查結果顯示,證實該片存在非正常時間虛假排場的現象,查實的場次有7600余場、涉及票房3200萬元。對此,陳贇也告訴記者,目前影視行業并購中的高估值是影視票房造假的主要動因。為了滿足影視公司高估值、高溢價的前提,公司的利潤往往都要靠高票房來保障,所以高票房成為影視公司實際控制人必須達到的經營目標。無論是在并購前提高估值,還是在并購后完成業績承諾,票房造假成為了一些影視公司的必然手段。
(原標題:影視并購“雙高”盛行 高業績承諾背后滋生票房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