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養老市場化安裝金融助推器
《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不僅明確養老服務全面市場化的目標,而且提出了健全養老服務供給體系、創新養老服務的商業模式及升級養老服務產品等多方面具體要求。顯然,無論在供給端向外資與民營資本全面放開市場,還是在需求端提升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滿意度,都須臾離不開充分而必要的金融政策激勵與支持。可以說,金融已成撬動養老服務市場的關鍵因素。
養老服務全面市場化的終極目標,是使老年人能提升獲取養老服務的愉悅體驗度與幸福滿足感,通過對養老保險金的市場化配置,讓老年人能按規定隨時隨地支取養老金余額,實現養老保險金逐漸增值與充分供給。但是,由于至今養老保險并未實現全國統籌,不僅養老金積累與提取標準各地存異,而且養老金不能做到收益最大化的投資配置,也不可異地領取。不僅如此,在養老保險的“三支”體系中,目前只有基礎養老保險,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組成的第二支柱處于短腿狀態,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基本還是空白。養老保險整合效應非常羸弱。
因此,推動養老服務市場化,先得縱深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鑒于一次性實現頂層統籌的難度較大,可考慮先將基礎養老金的社會賬戶統籌,然后試點個人賬戶統籌;將城鄉居民養老逐漸提升至省級統籌層面,繼而向全國統籌過渡,最終統一城鄉基本養老制度。不僅如此,要實現對養老保險“三支”資源的高度市場化配置,在確保基礎養老保險替代率(繳費率)適度降低的基礎上,還應通過整合住房公積金、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來做大做強第二支柱,及時推出第三支柱,實現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補充保險的相互銜接。
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29億,占總人口比重16.6%;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2.48億,占比為17.17%。但權威報告表明,目前我國所能提供的各類養老服務床位為551.4萬張,相當于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26張;按《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的數據,國內養老機構現在收留老年人的數量僅為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總數的2.1%和全國失能老人總數的8.5%。日益增大的養老壓力與需求,倒逼養老服務必須擴大市場規模。《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的投資與經營。而作為過渡性安排,《意見》鼓勵境外投資者設立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并強調其與境內投資者設立的非營利性養老機構享受同等優惠政策;《意見》還支持跨區域投資,明確非本地投資者舉辦養老服務項目與當地投資者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另外,《意見》允許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在其登記管理機關管轄范圍內設立多個不具備法人資格的服務網點,提倡與鼓勵社會力量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租賃等方式,參與公辦養老機構改革。
由于投入大且利潤回報低,養老機構投資的市場化離不開公共財政與金融杠桿的助跑與協力。一方面,各級政府須在加大投入支持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同時,還要通過補助投資、貸款貼息、運營補貼、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服務機構,同時借助稅費優惠、彩票公益金支持等途徑為養老服務機構減壓輸血。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采取建立基金、發行企業債券等方式籌集資金,用于建設養老設施、購置設備和收集改造社會閑置資源等;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以養老服務機構有償取得的土地使用權、產權明晰的房產等固定資產和應收賬款、動產、知識產權、股權等抵質押,提供信貸支持,滿足養老服務機構多樣化融資需求;在地方風險可控前提下,探索養老服務機構其他資產抵押貸款的可行模式。
需要強調的是,據權威機構統計,我國70%以上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同時更多子女也愿在父母身旁盡守孝道。對此,可參照日本經驗,通過提供購房首付貸款利息優惠等手段鼓勵子女與父母就近居住或同住,也可像韓國、德國等國那樣靈活運用信貸政策支持地產商設計與開發帶有公益性的多代屋,鼓勵多代同住。另外,“養醫結合”是老年人必須消費的一種服務品,為此,需要提升醫保經辦服務能力,切實解決老年人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難題;同時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形成多元化保險籌資模式。
發展適老金融服務,是《意見》提出的全新命題,其重要內容之一是穩步推進養老金管理公司試點。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節余約4萬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還管理著約2萬億戰略儲備基金。未來養老金除了投資固定類收益產品,還可投資權益類及適度投資股票、債券等風險類產品。看最新進展,據《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不僅選定了工行、中行等四家養老保險基金托管機構,還優選出了博時基金、長江養老保險與大成基金等21家基金運營公司。養老金入市已進入倒計時,未來養老金將獲得多元化的增值空間,養老金的支付能力和養老機構服務能力有望持續增強。
(作者系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THE_END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