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12月26日發布《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16)》。該報告對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進行了解讀,并提出改革基本任務是從供給側的體制機制改革入手,從企業、產業和區域各層面推進,再造一個工業發展的新生態系統。
首先是推進企業層面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當前我國企業素質結構、企業產品結構和企業所有制結構還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問題。在當前和“十三五”時期需要面對的關鍵任務是處置“僵尸企業”、降低實體企業成本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企業創新發展環境。
其次是推進產業層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產能過剩和積極推進“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現經濟增長動能轉換,推進產業結構高級化、價值鏈環節高端化。
第三是推進區域層面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優化區域資源配置體制機制,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的有效流動,化解資源配置在全球和地區間不平衡、不協調的結構性矛盾,提高生產要素空間上的配置效率,拓展經濟發展空間。
報告認為,當前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過度依賴行政性手段,而化解過剩產能的市場機制、化解過剩產能的法律與金融途徑嚴重受阻,兼并重組在化解過剩產能中的作用存在被夸大的傾向,這些不利于積極穩妥去產能。加快化解過剩產能,應重視破產機制(破產清算機制與破產重整機制)的作用,通過破產清算機制能有效清除“僵尸企業”與缺乏社會價值的落后產能,并迫使部分低效率企業接受高效率企業的兼并重組。
(原標題:社科院報告:工業供給側改革應從體制機制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