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部長高虎城26日在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表示,今年以來,我國雙向投資進入新階段,預計全年吸收外資(不含金融領域)約7850億元人民幣(折合1260億美元),連續25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預計全年非金融類對外投資1.12萬億元。
由此,全年對外投資與吸收外資的差額將超3350億元。最終的差額仍有待12月數據以及明年金融類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數據的驗證,不過,基本可以看出,今年將延續去年資本凈輸出的格局,而且逆差的金額將進一步擴大。2015年,我國對外投資首次超過吸收外資,成為資本凈輸出國。
“國際投資雙向拓展的趨勢明顯。”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李鋼指出,吸引外資繼續保持增長,對外直接投資迅猛增長,雙向投資比率已經達到1:1.4,中國的對外投資拉動了東道國乃至世界經濟的增長。
值得關注的是,《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本次會議并沒有確定2017年外資、投資、外貿等方面的量化指標,而是更加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體到投資領域,會議提出要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打造利用外資的“制度高地”。促進對外投資合作健康有序發展,提升全球配置資源能力。
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唐文弘指出,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十三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將保持在6.5%以上,仍將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市場潛力巨大,產業配套完善,集聚效應突出,人力資源豐富,利用外資仍具有綜合優勢。
他表示,2017年,將持續推進外資管理體制改革,具體包括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加快推進《外國投資法》立法進程,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等。還將進一步推動各領域開放,鼓勵外資更多投向先進制造、高新技術、節能環保和現代服務業領域,進一步縮減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在外國投資者投資意愿強烈、風險可控的領域加大開放力度。此外,將推動出臺新形勢下擴大開放利用外資的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
李鋼指出,商務領域將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補硬短板、發展的短板,也要補軟短板、制度的短板。要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擴大雙向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消化國內產能、降低投入成本,補齊高端要素的短板,培育新優勢,打造新動能。
具體到投資領域,就是以制度創新吸引外資,從形成“政策洼地”向打造“制度高地”轉變,通過協調推進“放管服”,以制度、環境、服務吸引外資。自貿試驗區的經驗要率先向經開區推廣,向中西部地區推廣。堅持對外投資服務實體經濟的大方向。
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李光輝也指出,“走出去”、“一帶一路”、自貿區等戰略的推進,將使得我國對外開放經濟呈現融合發展的局面。
李鋼表示,我國企業要遵循企業發展的規律和國際化經營的規律,既要在科學合理的可研基礎上大膽“走出去”,又要避免盲目跟風,貿然進入不熟悉的行業領域。既要主動對接國際高端要素,促進自身產業優化升級,促進國內產業向中高端發展,同時,也要不斷提升自身在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為東道國和經濟增長做貢獻。
展望未來,專家預計我國資本凈輸出格局仍將持續。對外經貿大學外國直接投資研究中心主任盧進勇認為,這正是我國從投資大國向投資強國邁進的過程。在他看來,流量成為凈對外投資國的趨勢還將持續,并有望在“十四五”期間實現存量的凈對外投資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