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關注中國國債暴跌:有意捅破債市“泡沫”
來源:參考消息網
參考消息網12月26日報道 日媒稱,中國的金融資本市場又有一個泡沫破滅了,此次的主角是國債,連續上漲約3年的中國國債市場最近開始暴跌。雖然美國加息等外部因素也比較大,但國海證券公司前員工的非法交易和損失的曝光加速了市場崩塌,根據中國政府“治理泡沫”的行動,市場可能會受到進一步的沖擊。
“假章門”引爆國債下跌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2月23日報道,導火索是12月15日總部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國海證券通過上市的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布的聲明。國海根據部分媒體的報道對公司內部進行調查,發現了兩名前員工的違法行為。報道的標題是《債市下跌引發華龍證券5億違約,國海證券一負責人失聯》。
報道稱,國海債券部門的前高管們偽造公司印章,在沒有獲得公司批準的情況下,與其他金融機構多次進行了債券交易。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后,受美國的加息和中國經濟復蘇的影響,交易對象臨時寄存的債券產生了損失。據媒體報道,參與交易的銀行和證券公司超過20家,交易規模合計達100億~200億元,損失將近10億元。
國海15日起停止了自家股票的買賣。表示要對前員工提起刑事訴訟,但在召集交易對象舉行的會議上突然改變了態度,表示沒有對公司印章的真假進行辨別也有責任。國海如果不退錢,損失可能會擴散到整個金融系統,金融機構也許會拋售手頭的債券。基于這種恐慌感,市場紛紛拋售國債。10年期債券收益率16日超過了3.4%,漲到了1年零4個月以來的水平(價格下跌),僅2天漲幅就達到近0.3%。
未從股市暴跌中學到經驗
問題在于,據日資證券公司調查負責人稱,國海前員工偽造印章進行的“代持”交易“在中國證券行業是經常耳聞的方法”。內容就是認為國債行情會持續上漲的國海負責人在市場上買入國債,以此為擔保從A銀行貸款。利用貸款的資金再買入國債,作為擔保寄存在B證券,然后再貸款買入國債,一直這樣重復。
代持與在一定期限交換現金和國債的債券借貸交易相似,在中國是合法的。但是國海違反公司的規定過度加杠桿,使持有資金出現膨脹。不少觀點認為從事灰色交易的不僅僅只有國海,有觀點指出,這是導致10年期國債利率從2013年底的接近5%降低至今年10月的2.6%左右(創歷史新低)的債券泡沫的主要原因。
報道稱,說起舉債投資,2015年上半年之前股票市場上急劇膨脹的信用交易令人記憶猶新。之后因股市暴跌,信用交易結局凄慘,但是中國市場的相關人士似乎并沒有從中吸取教訓。總資產額在中國證券公司中排名30位左右的上市證券公司熱衷于投機性極強的債券交易帶來的沖擊巨大。國海20日承認,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監會)15日派出調查小組赴該公司調查。
捅破“泡沫”或為改善舉措
報道稱,中國強調“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監管機構禁止保險公司惡意收購上市企業股份,限制導致資金外流的海外并購。政府一直對國債泡沫抱有強烈擔憂,最近為了增加機構投資者的融資難度,引導短期金融市場的利率升高。
美國基金運營公司的基金經理認為,其目的是減少“使用短期籌措的資金投資流動性較差的長期資產的‘期限錯配’,推進去杠桿”。回顧雷曼危機和19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等曾經發生的金融危機,期限錯配和高杠桿是導致金融危機的間接原因。
報道稱,從這種意義來說,也可以說此次國債行情急劇下跌是中國當局有意為之的改善泡沫體質的舉措。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