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老領域的供需矛盾亟待解決。
《中國養老產業金融發展報告(2016)》稱,2015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達1.5億,占人口比例的11.6%,預計205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的峰值。
而當前中國養老機構床位不足、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造成了養老需求和養老供給的突出矛盾。對此,中國揮出了意在解決養老供需矛盾難題的組合拳。
中國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2020年,養老服務市場全面放開,供給結構更加合理。接受中新社采訪的專家們認為,中國在養老領域正構筑一種公共治理的新模式。
全面放開市場:民資、外資都歡迎
意見提到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還將“放寬外資準入”納入其中。
在鼓勵境外投資者在華舉辦營利性養老機構的基礎上,進一步放開市場,鼓勵境外投資者設立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其設立的非營利性養老機構與境內投資者設立的非營利性養老機構享受同等優惠政策。
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用“鯰魚效應”評價上述意見?!安粌H鞏固了現有的外資養老資源,也將進一步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而且民間資本和外資會帶動整個養老市場活起來,繼續完善中國社會養老體系建設?!?/p>
發力居家養老:“呵護”老年人感情
意見提出,大力提升居家社區養老生活品質。推進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全覆蓋。
萬科集團旗下“萬怡醫養”董事長王垚認為,老人們不一定都要住進專業機構,還可以改造社區,讓它更親近老人,“這樣可以更好地呵護老年人的感情?!?/p>
他補充說:“特別是北京這樣的城市,很多老小區,人口結構都在升級換代。家里面不僅面臨著空巢老人要照顧,還面臨在動態發展的社區,發展出親情養老的關系是一種更好的養老?!?/p>
優化養老供給:推進“互聯網+”養老
意見提出,全力建設優質養老服務供給體系。推進“互聯網+”養老服務創新。
中國人民大學智慧養老研究所所長左美云認為,在智能產品服務養老產業的同時,還應關注老年人應用智能手機、網絡的程度與積極養老之間的關系。他指出,“互聯網+”養老不僅可以智慧“助老”,還能智慧“用老”。
“讓老人老有所為,將他們的知識通過智能設備進行代際轉移,既養老又補充了勞動力資源,賦予老人社會價值,豐富晚年生活,提升老年人地位?!弊竺涝普f。
保障措施到位:政府作用少不了
意見提出,切實增強政策保障能力。加強統籌規劃,完善土地支持政策,提升養老服務人才素質,完善財政支持和投融資政策。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黃石松表示,放開養老市場毋庸置疑,但完全市場化也是行不通的,必須建立政府、市場、社會“你手牽我手、一起向前走”的公共治理模式。
上述從政府層面拿出的保障措施,對未來建立一個統一透明、公平競爭、依法有序的養老市場格局會起到重要作用。
黃石松總結道:“推動養老供給側改革,切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必然選擇。此次意見牽住了這個牛鼻子,攻堅克難,有重點、有實招、行得通、立得住?!?/p>
(原標題:中國將全面放開養老市場 構建公共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