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國企業海外并購勢頭強勁
專家提醒:中企海外并購需冷靜判斷
譚志娟
今年以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勢頭可謂強勁。有公開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交易總額達到1739億美元,同比增長68%,涉獵的行業和領域進一步擴大。
但與此同時,企業對外投資中的風險也逐步涌現,這引起了相關監管部門的關注。據新華社消息,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央行、外匯局四部門負責人12月6日就當前對外投資形勢下中國相關部門將加強對外投資監管答記者問時稱,“監管部門密切關注近期在房地產、酒店等領域出現的一些非理性對外投資的傾向”。
受訪的并購專家表示,針對我國企業對外投資領域存在的風險隱患問題,有關部門有必要加強監管。同時,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也需要政府引導企業正確投資;企業則更應加強自律。
“并非所有‘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都掙錢,因而企業仍需謹慎進行盡職調查與評估。”祁歡還建議,中企進行海外投資前,有必要進行前期的調研與環境的評估,并了解當地勞資的安排(如雇傭當地工人比例、社保以及辭退工人需履行的手續等)。
企業走出去前應去中國的海外投資保險機構投保;重視合同,應該雇傭中外律師審查把好關。再有就是行賄問題。
中企對外投資風險
隨著中國企業掀起新一輪海外投資與并購熱,也引發了一些風險隱患。
據媒體報道,部分高凈值人群和財務公司為了繞道監管,借助PE/VC出海。有的PE/VC為了滿足這些資金,快速設立、快速出海,隨意編造項目;還有些PE/VC利用其募資功能,搭上一些國內上市公司跨境并購的“便車”,并采取杠桿架構,導致出現母小子大(借助杠桿)的項目。
由此,這也引起了監管部門的注意。據新華社消息,12月6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央行、外匯局四部門負責人就當前對外投資形勢下中國相關部門將加強對外投資監管答記者問稱,監管部門密切關注近期在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出現的一些非理性對外投資的傾向,以及大額非主業投資、有限合伙企業對外投資、“母小子大”“快設快出”等類型對外投資中存在的風險隱患,建議有關企業審慎決策。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這已是上述四部門近期第二次對對外投資風險的公開表態。
稍早在11月28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央行、外匯局四部門負責人答記者問時就表示,中國堅持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實施“走出去”戰略,堅持企業主體、市場原則、國際慣例、政府引導,堅持實行以備案制為主的對外投資管理方式,把推進對外投資便利化和防范對外投資風險結合起來,規范市場秩序,按有關規定對一些企業對外投資項目進行核實,促進我國對外投資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因而有受訪業界專家稱,針對“母小子大”“快設快出”等對外投資存在的風險隱患問題,有關部門有必要加強監管。
“我認為有關部門有必要加強監管,因為現在有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存在盲目的跟風投機現象,更有企業通過收購的海外項目進行套利。”華利安中國高級副總裁任征微12月8日對《中國經營報》記者分析稱。華利安曾被業界評為全美兼并收購業務第一。
她對此還舉例說明,如國內有的公司臨時成立一個基金,去市場進行募資,然后對海外收購項目,再將該項目高價賣給國內上市公司等,從而賺取國內與國外的項目利差,此類現象風險就較大。
加強監管對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是否構成影響?“這對純粹套利的對外投資企業會有影響。”任征微對記者表示,“但這對扎扎實實做海外并購的企業影響則不大。因為此類公司規模較大,業務明確,項目也清晰;同時該項目對國家與企業都有戰略意義,因而也受到地方政府與銀行等支持。”
走出去戰績卓著
記者注意到,今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顯著增長。來自10月20日普華永道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內地企業海外并購交易數量和金額均實現顯著增長,交易數量達到創紀錄的671宗,幾乎是去年全年交易數量的兩倍;交易總金額逾1600億美元。從民企的海外并購交易金額來看,媒體娛樂領域的投資額最大,達到263億美元。
在川財證券分析師穆啟國看來,一是明顯較高的金融杠桿為中國企業境外并購創造了條件,助推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熱潮。二是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付出了較高的溢價,反映出中國企業對海外技術、關鍵資產獲取的迫切程度。三是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承擔較高的風險和較低的績效,反映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時并不在意短期的收益回報。
也就是說,在穆啟國看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面臨交易“熱”和收益“冷”的問題。其中收益“冷”的問題存在高風險、低績效與高的估值和杠桿三個特點。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經濟法研究所所長祁歡還向記者表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面臨的風險也較大。無論投資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的企業均面臨風險問題,比如安全審查與行業的限制、對當地法律的不熟悉,尤其是并購中環境要求、勞資糾紛、當地社保與保險等問題。
企業更應加強自律
在業界受訪專家看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更多地需要政府引導企業正確投資,同時企業更應加強自律。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對于企業而言,非理性地在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投資,以及大額非主業投資、有限合伙企業對外投資、母小子大、快設快出等投資,具有很大的投機性,甚至為爭奪項目相互競價,不僅不會盈利,給其他企業造成損失,而且會引起投資所在國嚴密監管、有針對性地出臺限制政策,同時令當地居民反感,因不滿引發一些針對企業和人員的破壞行為。企業、行業自律是非常必要的。”祁歡說。
祁歡對記者表示,有關行業協會與商會應發揮作用,做好宣傳,做好培訓,引導企業做好盡職調研,了解當地需求和投資風險。一窩蜂地去海外盲目投資,往往會付出很高的代價,同時還會影響國家的聲譽。
“并非所有‘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都掙錢,因而企業仍需謹慎進行盡職調查與評估。”祁歡還建議,中企進行海外投資前,有必要進行前期的調研與環境的評估,并了解當地勞資的安排(如雇傭當地工人比例、社保以及辭退工人需履行的手續等);企業走出去前應去中國的海外投資保險機構投保;重視合同,應該雇傭中外律師審查把好關。再有就是行賄問題。
相關鏈接 中投怎么買?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丁學東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中國企業投資海外須意識到,應注重本著務實共贏的原則,恰當闡釋投資意圖,滿足雙方訴求。
他表示中投在海外投資主要有幾個考量:一是堅守作為長期投資者的理念,通過總體組合的配置而非通過某個機會來獲取利潤,合理組合配置,分散風險。二是做大中投優勢策略,對效益不好的策略進行調整。三是加大對高科技產品的投資。四是注重中國因素。
同時,他在采訪中透露,預計2016年中投的收益好于去年。“原因有幾方面。第一,去年大宗商品價格基本跌到谷底,今年雖然還不是很理想,但開始反彈。第二,針對全球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的投資環境,在公開市場的投資回報率是下降的,作為一個應對措施,中投增加了一些固定收益投資,包括對電網、港口、橋梁等這些能夠提供固定回報的基礎設施投資。此外,中投增加了對一些在海外投資發展的中國公司和項目的投資,搭乘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列車。通過這幾方面的努力,2016年的業績比去年會有明顯增長,”丁學東說, “如果用一個詞來描繪近一兩年來的國際資本市場特點,那就是‘不確定性’,現在不光是利率波動比較大,資本市場前景也不確定,明年又是很多國家的選舉年,很多國家政治也不太穩定。”
資料來源:新華網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