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調降成本 專家熱議企業降費
杜麗娟
在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日前拋出中國制造業綜合稅負高的觀點后,中國企業面臨著“死亡稅率”的說法也成為熱炒話題。盡管國家稅務總局隨后進行了解讀,但輿論熱度并沒有因此而減弱。
輿論旋渦中,“死亡稅率”的傳播噱頭遠大于實質。
“如果‘死亡稅率’的說法成立,我們就無法解釋多數企業都還健在的事實,或者只會得出多數企業要靠逃稅才能過日子的結論。”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這樣評價。在他看來,之所以出現“死亡稅率”,恰說明中國的稅制結構還需要繼續完善。
增值稅稅率合并、企業稅費清理等一系列改革舉措都需要進行細化。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7年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降成本仍是五大任務之一。
在降成本中,企業稅費清理是一個重要方面。多位財稅人士表示,相比企業稅負,各種各樣的費加大了企業成本支出,未來降費改革將成為一項重要內容。
降成本重在降費
“從長遠來看,減稅仍有必要。但減稅相對容易,難的是推動經濟社會改革,這才是降低企業負擔的根本出路,也是更加艱巨的任務。”中國財政科學院院長劉尚希說。
劉尚希表示,本月中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明確了要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涉及企業稅費的種類超過10種,包括附加稅費、維護建設費、教育附加費、保障費、防洪費和行政事業性收費等項目。
財政部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決算數據中,非稅收入決算數為27347.03億元,決算數為預算數的105.1%,其中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的決算數為4873.02億元。盡管這一數字較2014年有所減少,但企業負擔仍然很重。
全國政協委員張連起介紹,目前很多企業財務人員很容易把稅收和其他收費混在一起談,然后認為企業稅負高。“降成本,首先要把費降下來。以制造業為例,目前企業利潤也就5%左右,但是費很多,企業很難承受。”張連起說。
在國家稅務總局對“死亡稅率”進行解讀后,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所長李萬甫也表示應該加快清理稅費進程。
他認為,國家應加快清費立稅進程,切實將適合稅收形式征繳的收費項目、基金項目改為稅收。在明晰政府事權和規范政府支出的前提下,控制政府規模膨脹,減少政府對社會資源的強制占有和使用的份額。
記者了解到,2013年以來,各級政府積極推進收費清理改革,取消、減免了一大批收費項目,企業和個人負擔明顯減輕。其中,中央層面累計取消、停征和減免了42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每年可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約920億元。
在劉尚希看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定調,未來還會進一步降低稅費,這就相當于是給市場吃下了一顆定心丸。“至于具體怎么減、哪個稅種減,還要等待具體政策出臺,這需要綜合比較、反復權衡。”他說。
減稅效果明顯
從“十二五”開始,中國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作為積極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內容,企業的減稅效果較之前有明顯改善。
特別是今年“五一”以后,營改增在全國范圍推廣,其減稅規模大概在5000億元左右,據國家稅務總局的數據,我國全面實施營改增以來,減稅和持平企業比例高達98.7%,增稅企業僅為1.3%。
對于企業減稅效果,財政部的數字則更為直觀的反映出其效果。從財政部發布的數據看,今年9月單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8243億元,同比下降0.7%,這是該數據自2015年2月以來的首次下降。
財政部預算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主要是受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政策減收效應進一步顯現等因素的影響。
12月23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2016年稅收情況。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小微企業享受稅收減免853億元,同比增加120億元,增長16.4%;7~10月,全國資源稅總體減負30億元,降幅22.57%;2016年全年,營改增減稅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
相比營改增5000億元的減稅規模,資源稅全面從價計征改革是繼營改增后今年又一項重大稅制改革。
7月1日起,資源稅在全國范圍推開。從7~10月改革實施情況看,按改革前政策計算,全國129個稅目應征資源稅費132億元,改革后,實際征收資源稅收入102億元,總體減負30億元,降幅22.57%,絕大部分稅目負擔下降。
楊志勇表示,營改增試點方案起初將企業稅負不增加作為改革的目標之一,后來將這一目標確定為行業稅負不增加,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不過,隨著改革深入,‘營改增’中的企業稅負有增有減的問題依然存在。要讓社會真正感受到減稅,最好的辦法還是加快增值稅改革步伐。”
在他看來,簡并和下調稅率是改革的一個方向。將增值稅的兩檔基本稅率17%和11%合并為一檔,將兩檔低稅率13%和6%合并為一檔,稅率的大幅下調,可以讓減稅政策更加明顯。
據悉,目前增值稅稅率共有7檔(17%、13%、11%、6%、3%、0稅率、免征),相比國外單一增值稅稅率,我國增值稅更加復雜,由于復雜的增值稅結構,企業承擔的稅負也較大。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