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增發投向的變化,往往映射著實體經濟的投影。
根據統計發現,截至12月7日,2016年內上市公司擬累計進行定向增發項目次數729次,合計募集資金達1.53萬億元。不過,通過項目投向統計復盤可知,其中較多項目投向為補充公司流動資金(下稱補流),而亦有部分公司將此前的募投項目變更為補流用途。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家上市公司人士處了解到,實體經濟的下行、融資渠道的收窄成為了部分公司利用再融資“補流”的原因。
而具體到項目的投向上,2016年的上市公司也呈現出向新能源、機器人等新興產業轉型的趨勢;另一方面,也有上市公司在內容、研發等領域的布局進行了加碼;而據分析人士預測,隨著經濟結構轉型需求的升溫,或有更多項目投向于新興產業領域,但未來該類投資能否見效,仍然有待時間的校驗。
補流式增發背后
上市公司的增發融資作為年內“補流”的一種渠道,正在頻繁出現。
根據統計顯示,在2016年上市公司公告擬實施的2073個募投項目中,342個募投項目集中于補充上市公司及旗下子公司、項目公司的流動資金、運營資金;與此同時,年內募集資金償還銀行貸款的項目數量達到152個。
另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2016年內共有不少于44個存量增發項目將原有募投計劃變更為“補充流動資金”,該項占比高達募投變更總數的11.64%。
分析人士認為,年內再融資用途流向補流和銀行貸款償還,其實正是對提出企業降杠桿政策目標的貫徹。
“股權融資置換債務融資,其實這是一種降杠桿的趨勢,而補充流動資金通常也是對流動資金貸款的替換。”上海一家投行保代指出。
但另一方面,宏觀經濟下行壓力、產能過剩等現象對募投項目改變“補流”有著較為明顯的推動和影響。
“經濟周期變化下,許多項目的計劃效益預期發生了改變,而銀行壞賬的增多、融資成本的提高,讓上市公司的流動資金需求出現上升,這兩個現象同時出現讓許多公司放棄項目投入變成了補流。”上述保代表示。
例如佳電股份2014年底完成的3億元募投計劃“蘇州佳電高效電機及低溫潛液電機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在2016年初變更為“永久補充流動資金”,而產能過剩帶來的低效正是變更補流的直接誘因。
“由于國內宏觀經濟放緩影響,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本次募集資金項目產品下游產業鋼鐵、石化、煤炭等行業產能過剩,項目停建、緩建嚴重,公司產品銷量及銷售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下滑。”佳電股份表示,“公司若按照原定計劃進行募投建設,帶來的經濟效益將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亦有一些公司將原本募投資金投向了一線城市的房地產項目,而在業內人士看來,該類投資在實現不動產配置的同時提供資金流動性。
例如聯絡互動2016年初曾以募投資金和自籌資金去購買北京望京地區的物業資產。
“其實購買不動產對于上市公司來說是可以提供流動性支撐的,像2016年有些保險公司也在用投資賬戶購置不動產,因為對于一線城市地產來說,其流動性和資產質量較為優異,能夠通過抵押從金融機構處獲得流動性。”民生銀行東北地區某分行公司業務負責人指出。
新產業圖譜
從2016年的募投項目情況來看,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新興產業以及研發投入成為了不少上市公司的選擇。
其中創力集團向新能源汽車的轉型頗為明顯,例如其2015年完成定增擬投入的“采掘機械設備配套加工基地改擴建”和“區域營銷及技術支持服務網絡建設”兩項目,如今均變更成為新能源汽車運營、配套零部件、充電樁、汽車電機及控制等項目,變更后項目投入資金約達2.14億元。
在新能源車的租售環節,龐大集團也將其一筆2014年底完成的募資從“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建設”轉向了區域性的“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項目中。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新能源技術的提高,新能源汽車的投入和產出規模或在未來進一步擴容。
“不少上市公司轉投了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有的是從實體轉過來,有的則是從過去的互聯網風口轉過來,但從國家對制造業的扶持來看,智能制造、新能源制造等領域仍然將是被鼓勵的方向。”北京一家大型券商高級策略分析師認為。
機器人產業也被視為智能制造升級的另一窗口。2016年下半年,弘訊科技將其“伺服節能系統生產”、“產品運用實驗中心”兩個項目變更為了“機器人研發與生產項目”,總投資額達8000萬元;另一家創業板公司地爾漢宇也將其2014年就已募集投資的“新型家庭水務節水系統”、“洗碗機底部總成”兩個項目變更為“工業機器人產業化項目”。
而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2016年內增發項目募投包括新能源項目的募投數量達到26只,計劃投入資金達158.77億元;包括機器人概念的募投項目達到10個,投入資金總額達21.39億元。
“從募投資金來看,傳統企業向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轉型的確是一個趨勢,但一些新興產業也有著特殊的壁壘,一些投入成果最終可能并不明顯,上市公司能否有實力從產業的格局實現轉型突破也有待觀察。”前述策略分析師稱。
(原標題:再融資投向趨勢調查: 轉型新興產業訴求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