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金融數據提供商迪羅基公布數據,前三季度中國跨境并購總額1739億美元,同比增長68%,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跨境并購最大收購國。專家分析,面臨國際市場“一池子黑天鵝”,中國企業在“買買買”時,更要全面精準剖析“成本”與“收益”的影響因素。
在全球化與“反全球化”背景下,原有紅利的喪失和新紅利的涌現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跨境并購作為生產要素重組的手段之一,在國際經貿合作、產業結構調整或是全球經濟再平衡方面起到了突出作用。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認為,美國大選及美聯儲加息使美國經濟仍存在不確定性。歐洲一體化進程受阻,其經濟也面臨新的挑戰。新興經濟體困難加劇,也缺乏內生的增長動能。
同時,在“2016中國并購合作聯盟并購高峰論壇”上,民生銀行董事長洪崎表示,中國民間投資下滑、跨界并購和“借殼上市”等審批收緊、對外投資和外匯流動嚴格管控,一定程度上給并購市場降了溫。
業內人士稱,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主要障礙在于對外國政治及監管環境了解不夠,對可能遇到的政治阻力與監管障礙認識不足。加之商業整合的困難與財務風險,使得部分企業海外并購腳步放慢。
整體上,中國企業做大做強,業務從中國走向全世界,這個趨勢在過去這兩年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綜合專家觀點,長期的戰略準備、經驗豐富的合作伙伴、開放的企業文化、必要的人才儲備、考慮周到的交易過程與條款、強有效的執行力都是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成功要素。
春華資本集團主席胡祖六認為,在企業層面,鞏固企業自身市場地位、尋找宏觀低息環境、海外避稅是跨境并購的主要動力。“企業通常可以在海外投資中充分使用盈余資金,獲取知識產權,并鎖定海外資源與市場”胡祖六談及企業海外并購的目的。
北京加華偉業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向前認為,長期資本、產業資源、投行技術是并購成功的主要影響因素。他表示:“一定要有‘產業生態’意識。渠道協同、資源共享、資本合作,這些都是企業并購的具體思路。”
霍建國認為,跨境并購應不斷提高企業駕馭市場風險的能力,明確產品與市場的戰略定位,切忌短期投資行為。同時也要注重企業文化塑造與宣傳。
前世界銀行全球金融與市場局首席金融專家王君說,企業的管理也要跟得上并購的步伐。企業雖然“有錢”,但能否贏得長久的尊重和效果還需要調整內部的“文化”與“管理”。
清華大學法學院鄭裕彤講席教授高西慶表示,“往哪走”的疑問存在于很多人的頭腦中。面臨挑戰,各國都著重考慮更高層級的國家利益。跨境投資重在機制與機制的互換。
(原標題:“買遍全世界”的中國企業尚需冷靜判斷海外并購“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