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行長李若谷 圖片來源:中國網
中國網財經12月21日訊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第九十期 “經濟每月談”今日舉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行長李若谷表示,通過降低企業賦稅、金融市場化、提高提高投資審批門檻、創新金融工具等四大措施,可解決當前中國經濟當前存在“脫實向虛”問題。
李若谷指出,當前中國經濟“脫實向虛”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連續百分之十二、十三的增長速度,流動性是不成問題的,但實體經濟仍存在資金是短缺現象。
第二,金融資產增長很快,實體經濟增長比較慢。投資效率和勞動生產率幅度下降,實體經濟回報率非常有限。去年50萬億的固定資產投資,也就形成了4萬多億的GDP。
第三,資金在金融體系里空轉。當資金從銀行到信托和其他金融機構,再到實體經濟,造成實體經濟成本上升。此外,部分資金流向了房地產等資產部門,這也是一個比較明顯的現象。
對于如何解決“脫實向虛”的問題,李若谷表示,可以通過降低企業賦稅、金融市場化、提高提高投資審批門檻、創新金融工具等四大措施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首先,當前實體經濟稅費負擔仍然較重,要大幅減低實體經濟,特別是高端制造業的稅負。由于降稅導致財政收入下降,可以通過其他行業加稅平衡,比如金融業、房地產行業的平均回報率要比實體經濟高很多,應該考慮加稅。
其次,小微企業是就業的“主力軍”,但當前我國金融卻相對集中,小微金融機構的數量無法支持廣大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因此要想辦法把大銀行拆大變小,此外,金融體制和監管也要跟著變化。
再次,要大幅提高投資審批的上線,特別是民營企業是拿自己的錢去投資,一般的民營企業自己會想,該不該投,投什么東西,自己會比較小心,所以沒有必要讓國家有關部門審批。
最后,要創新金融工具。當前我國在風險投資方面較弱,很多創新的產品、技術,營利性不確定,所以很難獲得銀行貸款。需要靠風險投資基金獲得資金,風險投資基金的規模要足夠大,才能促進企業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小微企業要發展起來,就得有相應的支持小微企業的金融機構,所以金融體制的改革也是一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