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19日-20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總結“十三五”開局之年“三農”工作,分析當前農業農村形勢,部署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
會議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會議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要適應市場需求,優化產品結構,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優化經營結構,把促進規模經營與脫貧攻堅和帶動一般農戶增收結合起來;立足比較優勢,優化區域結構,重點建設好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加快科技創新,增強農業發展動能,調整農業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促進融合發展,優化產業結構,著眼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努力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把該退的堅決退下來,把超載的果斷減下來,把該治理的切實治理到位,把農業節水作為方向性、戰略性大事來抓。
對此,專家表示:“中央要求加快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實際上對農業改革提出了要有新突破的要求,也說明農業改革要堅持尋求新方向,瞄準新的改革領域。”
專家同時指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幾十年,農村的改革和發展相比于其他行業有所滯后,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長期得不到根本性解決。農業科技力量發展緩慢等問題也越來越明顯,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
專家認為,加快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新動能、新空間。我國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要求的提升將促進我國農業科技的快速進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需求的增長也將成為刺激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