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并購國際保險巨頭思諾保險后,中國民生投資集團(以下簡稱“中民投”)旗下金融投資平臺中民投資本近日宣布受讓長城人壽1.7億股股權,另一全資子公司中民嘉業則宣布受讓香港上市公司億達中國超過53%的股份。至此,中民投成立兩年多來資產已增長超五倍,目前超過2300億元。
除了規模快速擴張,“民投模式”的生命力也得到市場認可,并被快速復制,浙民投、蘇民投、粵民投、廈民投、渝民投相繼在各地開花落子,在我國民間投資增速出現大幅下跌的背景下,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匯集千億級“超級資本”
上市公司煉石有色日前宣布,擬通過全資子公司香港煉石支付3.26億英鎊現金,購買歐洲先進的航空航天零部件生產及系統集成跨國公司加德納航空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權,加速布局航空業。這項備受矚目交易的設計者,是今年上半年成立的蘇州民營資本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民投”).
“民投模式”正在各地攪動風云。9月底,廣東民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即“粵民投”)正式成立,計劃注冊資本500億元,首期已實繳資本金160億元,在國內已有的地方民營投資平臺當中,資本規模最大。
6月,由紅豆集團、沙鋼集團等11家民營企業發起設立“蘇民投”,注冊資本86億元。
此前,注冊資本50億元的“廈民投”,首期實繳注冊資本50億元的“浙民投”,以及“渝民投”已實際進入運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地方各級民投平臺,已匯集近千億元的“超級資本”。
在我國民間投資增速出現大幅下跌的背景下,這一現象尤其值得關注。“中國民營經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中民投創建引領的資本聚合、抱團發展這種新模式,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中民投總裁李懷珍說。
最新數據顯示,成立短短兩年多來,中民投的資產總規模從335億元增至約2300億元。截至今年10月,累計實現利潤90億元,納稅30億元。
中民投股東、宗申產業集團董事局主席左宗申認為,當前經濟環境下,民營企業要單打獨斗發展,不管在國內還是海外,確實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轉型升級一轉就是一個產業鏈,需要大量的協同伙伴,一家企業做是很困難的,抱團發展能實現更大范圍的協同。”
民投模式快速擴張的另一個要素在于,它實現了實體企業與金融資本攜手聯合、共贏發展的需要。“企業家在前,投資者在后,我們主要是協助企業家完成好的并購整合,資本要尊重企業家,不做野蠻人。”蘇州民投董事兼總經理林向紅說。
“產融結合”握指成拳
“中民投通過模式的轉型升級和產業的轉型升級,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探索供給側改革,產融結合是我們始終堅持的方向。”李懷珍說。
立足租賃、保險、資產管理三大集團,做實新能源、建筑工業化、居家養老為三大特色產業,是中民投給自己畫出的“路線圖”。在海外板塊,中民投將打造新加坡保險中心、香港租賃平臺、歐洲資產管理集團三大平臺。
在產業方面,中民投在寧夏投資150億元建設新能源項目,預計年底光伏發電規模可達2G瓦,屆時將成為全球單體最大的新能源基地。中民投旗下的中民嘉業探索在廠房里“蓋大樓”,目前訂單已達30億元,意向協議100億元;中民投收購了上海最大的物業管理公司——明華物業,預計2016年年底物業管理面積將達到3.5億平方米,躋身國內物業管理公司前三甲。
在金融板塊,除了在保險行業頻頻出擊,中民投還計劃成立一家注冊資本金150億到200億元的融資租賃集團,以上海和香港為主要平臺,聚集交通、醫療、新能源、物流等重點領域,以并購為主,力爭成為亞洲最大的融資租賃集團。
而在浙民投總裁陳耿看來,“民投模式”的邏輯,就是跳開原有產業資本的局限,通過民企抱團的形式,握指成拳,形成新的力量,借助“高能資本”實現轉型升級。
據介紹,浙民投將支持浙江企業兼并重組和產業鏈整合、參與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造、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中小企業等,未來幾年內計劃分期增資至300億元。實際運作時,將采用“項目+母基金”模式,根據不同行業設立不同的開放式專項子基金,帶動民營企業投資和撬動金融機構投資。
“當前浙江民營經濟在轉型發展中遇到很多問題,包括投資行為分散、金融杠桿運用不充分、并購重組能力弱、資本實力弱、缺乏直接有效的政策支持等。”陳耿表示,當前新能源、高端制造、環保等產業有巨大投資機會,浙民投的民營聯合投資模式是浙江民營資本聚合資源、謀求發展的一次試水。
蘇州民投董事兼總經理林向紅曾一手打造了私募股權投資界的明星“蘇創投”,在他看來,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如何通過聯通資本市場、幫助企業實現真正的轉型升級,是當下民營資本的時代使命。“一方面有很多好的創新企業無法獲得資本市場支持,一方面資本市場也面臨結構老化、產業更迭的困擾,投資者缺乏好的投資標的,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也沒有發揮,誰來填平這個鴻溝?”
蘇州有非常好的制造業基礎和對外開放格局,但目前的數十家上市公司主要是從集體經濟轉型而來,資本運作的意識較差,而大批海歸創業、千人計劃人才創業的創新企業,又缺乏很好的融資渠道。“蘇州民投就是想做一個資本市場和創新企業之間的通道紐帶和黏合劑,通過并購等方式,實現制造業基礎+資本平臺+創新能力的嫁接,既促進了科技創新,又為上市公司輸送了新鮮血液。”林向紅說。
抱團出海“抗風擋雨”
對于即將迎來“全球第六次并購浪潮”的中國民營資本而言,聚合,也是其迎接全球化浪潮的必要準備。“民投模式”解決了單個民企小、散、弱的短板,為中資企業出海打造了一艘“航空母艦”。
一位大型企業集團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公司在印度建設了產業基地,但由于孤軍奮戰,談的條件不是很好,土地成本很高,加上當地基礎設施落后、產業鏈不完整,海外運營比較艱難。如果民企能抱團出海、構建產業生態鏈,從規劃立項、政策對接到金融支持提供一體化服務,能就避免盲目決策。”
2015年3月,中民投攜國內龍頭民企投資50億美元投建印尼產業園,帶動國內民資抱團出海。李懷珍說:“讓國內的優勢產能‘走出去’是供給側調節一個很好的選擇。中民印尼產業園囊括鋼鐵、電力、水泥等多個國內優勢產業,中民投的幾十家股東形成合力走出去,遠勝于過去的單打獨斗。同時,印尼的基礎設施建設十分薄弱,例如印尼的鋼鐵年需求量是3000萬噸,而其國內產量只有700萬噸,中民印尼產業園的一個單體項目建成后就有600萬噸產能。”
今年9月,中民投董事局主席董文標率隊在金邊拜訪了柬埔寨首相洪森,雙方在基礎設施建設、建筑工業化、光伏發電、金融和通用航空等領域達成合作共識,開啟了中國民營企業在柬埔寨這個“一帶一路”沿線機遇之國布局的新紀元。
在剛剛結束的“柬埔寨-中國企業家論壇暨金融發展論壇”上,中民投董事局主席董文標表示,中民投將充分發揮自身在產融結合方面的優勢,加大在柬埔寨投資,一是導入中國產業資源,提升柬埔寨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二是在柬埔寨引入建筑工業化技術,并以柬埔寨為中心建設輻射東南亞地區的產業基地;三是開展光伏發電業務,解決柬埔寨偏遠地區缺電問題;四是發揮中民投金融優勢,在柬埔寨建立銀行、保險等機構,引進中國先進互聯網系統,支持推進東盟金融一體化。
紅豆集團開發的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項目,被稱作“柬埔寨的深圳”。發起設立了“蘇民投”的紅豆集團總裁周海江表示,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多抱團經濟這種投融資新模式來推動,充分利用資金優勢、品牌優勢、管理優勢等,加大多元化投資力度,支持更多的實體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同時也發揮自身的戰略優勢,引領更多的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實現國際化發展。
(原標題:“民投模式”多地開花:民資破題“聚合與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