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施以仁術以救人,施以仁心以救魂。
健康中國、分級診療、社會辦醫、公立醫院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利好,正成為推動醫療體制變革,踐行“全民健康”的推動力。同時,醫院反腐、醫患矛盾,也成為醫院發展過程中必須繞開的“雷區”。
大醫精誠,醫者仁心。作為“健康中國”國家戰略落地的主要抓手和前沿陣地,醫療機構改革發展、醫生隊伍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經營報》醫藥健康版特開辟“中國名醫名院訪談錄”專欄,以弘揚名醫名院先進典型和發展經驗,助力“健康中國、全民健康”宏偉藍圖的順利實現。
“健康是一個產業,但醫療必須要當成一個事業去發展。”日前,杭州口腔醫院院長王仁飛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如果把醫療變成一個產業,就成了逐利的商業行為,在醫患信息嚴重不對稱的情況下,醫療事業如果追求利潤最大化就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和偏差。
作為通策醫療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策醫療”,600763.SH)旗下重點口腔專科醫院和主要盈利來源,杭州口腔醫院在醫院建設和盈利模式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可供業內借鑒的經驗做法?民營醫院發展面臨著哪些機遇和挑戰?如何看待社會資本“一哄而上”進入醫療領域及通過推廣等方式帶來的逐利問題?
“一個是要打持久戰,第二個要面向基層,民營醫院要把優秀的醫療資源送到基層去,基層還是缺少優質醫療資源的。”在談到中國民營醫院發展的現狀和出路時,王仁飛開出了相應的“藥方”。
“好的醫院需讓多方得利”
《中國經營報》:據了解,杭州口腔醫院目前已形成牙齒種植、正畸、修復等口腔特色。請介紹貴院目前在醫院建設和盈利模式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可供業內借鑒的經驗做法?
王仁飛:杭州口腔醫院全稱“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口腔醫院”,創始于1952年,于2006年就正式完成改制。
經驗方面總結一下就是,一要樹立目標,我們要做成百年老店,醫院是有傳承的;二要激發員工積極性,讓優秀員工迅速成長起來;三要實現多方共贏,一方有利而對其他方有害是不能長久發展的。
所以說,首先要有一個合理的設計來讓多方得利,醫院要跟患者和員工的目標一致,并以此去經營,否則很難維持。
作為醫療機構,不是看眼前的利益,而是一定要看未來的發展空間。所以我們經常說,要成為中國的梅奧,去改變中國民營醫療的面貌,而不是成為中國收入最高的醫院,那一點意義都沒有。
《中國經營報》:據了解,杭州口腔醫院“中心醫院+分院”的發展模式,并在義烏、衢州、諸暨、上虞等多地開設了分院,這種模式是不是類似于國家的分級診療思路?
王仁飛:“中心醫院+分院”的模式應該是具有分級診療理念的。為了解決基層醫院醫生醫術跟不上的問題,在杭州口腔醫院包括外地分院,所有的醫生都要在通策牙學院培訓,必須培訓好牙科涉及的所有基礎技術,還得參加考試,考試合格才能送到基層醫院去。
牙科其實不是很復雜,但是必須得規范。第一個要會做,第二個要認真做,第三個要有最新的工具做。目前我們主要采取的方法,一個是分級診療,一個是分層次治療。90%左右的牙科病人可以通過基層醫院來解決,10%~20%的復雜病情就需要有豐富經驗的醫生操刀,或者由總部派出專家,帶領駐在基層醫院的年輕醫生一起解決。
《中國經營報》: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民營醫院達到了1.45萬家,占全國醫院總數的52.7%,在數量上已超越公立醫院,但市場占有率卻不高。在你看來,與公立醫院相比,民營醫院具有哪些優劣勢?
王仁飛:應該說,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相比,經營目標更加明確,同時目標與行動是一致的,那就是通過提高技術水平和服務理念,在提供最佳醫療服務的過程中獲得利益。
醫生、醫院要獲得利益,但也要提供最好的服務,這是我們的一個目標。所以說目標更加明確,目標跟行動一致,做一切事情就會比較好。當然,作為民營醫院,也不能僅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還要有長遠的發展目前,實現“利潤再發展、規模再擴大和服務再升級”的良性循環。
而作為公立醫院,還面臨著非盈利機構的定位經營目標間的矛盾。首先應該明確,公立醫院是為了大眾健康的非盈利機構,但現實中往往還要根據需要考慮營收的因素。
“民營醫院發展要打持久戰”
《中國經營報》:近年來,國家不斷深化醫療服務改革,各項醫改政策頻出,如分級診療、互聯網+醫療、精準醫療計劃、社會辦醫等。你是如何看待我國醫療體制改革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的?
王仁飛:應該說,醫療體制改革是非常困難的,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利益再分配的過程,醫療資源如何分配,由誰負責,這都是非常復雜的利益再分配過程。如果沒有頂層設計,很難做好。
目前,國內醫療領域面臨的最大難題是資源、技術的不均衡,特別是人才資源的不均衡,使得醫療資源與看病需求產生“倒掛”,看病難特別是到大醫院看病難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民營醫院也是這樣的問題,包括現在政府想要通過鼓勵民營辦醫,包括多點執業來解決看病難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當然,我們也可以欣喜地看到,國內醫療體制改革在不斷進步,在向更加合理、先進的方式去靠近。那么,看病難如何破題?在我看來,最根本上還是要完善分級診療體系下的醫務人員配置和準入體系,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更好的醫生回流到基層。
《中國經營報》: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相比還有一些差距,除了政策環境不同外,跟民營醫院自身的發展理念有沒有關聯?能否對整個民營醫院未來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王仁飛:民營醫院的發展確實是比較困難。因為看病跟別的東西是完全不一樣的,患者一定是會相信兩個東西,第一個,相信醫生,第二個,選擇醫院。
所以從目前來看,民營醫療機構面臨的困境主要還是如何吸引、培養、留住優質醫生的問題。同時,人力資源負擔也是醫院最主要的支出之一。
而解決這個問題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通過努力培養、引進人才,通過優質醫療服務梳理口碑。所以說民營醫院要打持久戰,要成為一個真正的、知名的、老百姓愿意來看病的醫院。第二個,民營醫院要把眼光放在基層,而不是放在大城市,更不是隨便喊建設國際型醫院等的口號,因為社會真正缺的是為基層老百姓提供高質量服務的醫療機構。
總結起來,從醫院的角度我就這兩個建議:一個是要打持久戰,而不是通過推廣短期逐利;第二個要面向基層,民營醫院要把優秀的醫療資源送到基層去,基層還是很缺優質醫療資源的。
此外,在國家和政策層面,對于民營醫療機構投資者而言,國家還應該強化準入機制,鼓勵有抱負的民營企業家和民間資本進入,而不是單純從資本逐利性的角度考慮進入醫療行業掘金。
一個現實是,受民營資本逐利性的影響,近幾年出現了資金“一哄而上”開辦民營醫療的趨勢,很多民營醫院的逐利行為太重,比如整形美容行業通過推廣等手段樹立口碑完成引流,單推廣獲客成本就可能達到2000~5000元,甚至出現了“虛假治療”等現象。
所以,我建議,國家在鼓勵多種資本辦醫療的同時,一定提高準入門檻,鼓勵沒有迫切的經營壓力的資金進入,而不是單純追追眼前利益的“投機者”。
(原標題:發展民營醫療要“多點事業心 少些逐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