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險資在A股大肆舉牌的“野蠻”行徑被監管層斥責為“妖精”、“害人精”的時候,另外一股強大的私募資本勢力依然在一二級市場橫掃千軍,不過它們看中的標的物卻并非萬科、格力以及中國建筑等白馬股,而是多以具備小市值、股權分散、有重組預期或涉及國企改革題材的“妖股”、“績差股”。
康得新(002450.SZ)12月5日發布公告稱,中植系旗下企業中泰創贏從二級市場增持公司股份1.76億股,完成首次舉牌,并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從二級市場購入康得新到完成舉牌,中泰創贏僅用了半個月時間。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私募資本舉牌A股上市公司遠比險資頻率高,不過險資由于舉牌的機構流通股盤子太大,消耗的資金非常多,所以很容易引起外界以及監管層的關注,而私募資本則可以動用較少的資金完成對舉牌公司的絕對控股。”上海一家大型私募機構高管受訪時表示。
私募系浮出水面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險資舉牌潮被監管層的“雷霆手段”暫時壓制的時候,被遮擋光芒的私募資本大鱷的身影則開始顯現,中植系只是其中突出的代表。從11月至今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就有14家上市公司公告稱被舉牌,包括亞威股份、莫高股份、齊翔騰達等。其背后的資本大鱷有中植系、廣東和君系、雪松控股、北京金陵投資、廣東新價值投資等一批私募,中植系旗下公司中泰創展今年11月16日至12月2日突擊買入康得新5%的股權,備受市場關注。
中植系在中國資本市場并不令人陌生,其最初由中植集團創始人解直錕設立,涉足金融、礦產、投資等產業的龐大企業群。記者根據中植集團官網了解到,其成立于1995年,目前員工近萬人。以擅長資本運作著稱的中植系,其目前管理的資產規模預計已達萬億元左右,所持有超5%股份比例的上市公司有23家,擁有控制權的有4家,分別為三壘股份、美爾雅、*ST宇順以及中植資本國際。
《華夏時報》記者查閱相關上市公司公告發現,11月30日亞威股份發布公告稱,蘇州灃盈印月投資中心增持公司股份,目前持股5%,達到舉牌線,隨著這一舉牌公告的發出,蘇州灃盈背后的新興資本大鱷——廣東和君系也在A股市場攪動風云。資料顯示,2015年2月廣東和君咨詢掛牌新三板之后持續融資,僅用兩年多時間就投資了威創股份、清新環境、匯冠股份、亞威股份、乾照光電和獐子島等至少6家上市公司。
11月13日,山東齊翔騰達(002408.SZ)披露公告,控股股東齊翔集團的48名自然人股東與君華集團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后者以48.18億元受讓48名自然人股東持有的齊翔集團80%股權,間接持有齊翔騰達41.90%股份,君華集團成為上市公司新控股股東,君華集團實際控制人張勁成為上市公司新實際控制人,而君華集團則隸屬于廣東民企雪松控股。
雪松控股旗下雪松金融服務集團目前涵蓋財富管理、基金管理、供應鏈金融等多個領域,下屬的潤邦財富管理公司已推出利凱基金等十余款產品,募集額近百億元人民幣。
由于君華集團間接收購齊翔騰達還觸發金額高達52億元的要約收購,創近期A股要約收購紀錄。
“在全球總需求疲軟、資本過剩、負利率的大環境下,A股是個不錯的資產證券化的平臺。目前私募基金集資能力增強,需要尋找資金出口;同時,私募手中掌握的資產均存在退出和變現需求,上市公司則是很好的變現平臺。為了給殼填充上實心的內容,目前私募基金正在全球大量尋找并購標的。私募資本舉牌的目的包括參與公司的市值管理;搜集殼資源,為借殼做準備。他們傾向于舉牌股權分散的小市值公司,這樣就能夠通過少量資金取得話語權,并進一步完成將自己的項目資源注入上市公司的意圖。”國金證券分析師李峰表示。
“野蠻人”,還是“信使”?
險資的激進舉牌行為,被監管層嚴厲警告甚至被貼上“野蠻人”乃至“妖精”、“強盜”的標簽的時候,私募資本在A股的舉牌又該如何被定義,業界似乎莫衷一是。
盡管本報記者梳理的被私募機構舉牌的上市公司多具備小市值、股權分散、有重組預期或涉及國企改革題材等特點,仍免不了被外界認為私募舉牌上市公司或為謀得超額收益而并無實際主業注入的嫌疑。
“資本不應該做門口的野蠻人,而要做門口的信使。雪松控股是靠實業起家,在我們的企業文化愿景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創造價值而不是毀滅價值應該成為檢驗企業行為的唯一標準。對于資本而言,要創造價值,而不是毀滅價值,這是信使與野蠻人最根本的區別。”12月8日,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張勁受訪時表示。
在張勁看來,野蠻人謀求的是一己私利,甚至掏空上市公司,讓原本興旺發達的企業一蹶不振。野蠻人所帶來的唯一結果就是實體經濟進一步的空心化。而信使則是給困境中的實業帶來信心與活力,通過金融、移動互聯網、產業升級等復雜協調的方法,用金融守實業,真正助力中國產業轉型與消費升級。
“未來雪松控股還會有更多的動作,就是持續推動旗下各個優勢產業積極對接資本市場。雪松控股會重估企業內在價值,通過博弈出價釋放市場信號,令股東接受新的合理估值。在宏觀層面上,中國已經到了告別實業空心化的時候,本土的實業資本崛起,將調大實業增長的閥門。”張勁透露。
“由于市場環境變化,資本大鱷舉牌的直接目的有所變化,主要通過旗下PE信托等金融機構募集來的資金,先低價投資項目公司,待項目成熟后高價注入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多數都是通過定增重組的方式來實現收購,這樣就能獲利;或成為上市公司大股東,但并不以獲得控制權為目的。而如雪松控股以實業資本完成控股上市公司并進而推動企業轉型升級,這樣的做法在資本市場并不多見,他們的做法對于上市公司而言是雙贏,也有助于消除私募資本被妖魔化的負面印象。”有業內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