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入世”十五周年回望
陶短房
12月11日,是中國加入WTO的15周年。中國加入WTO經過了漫長的談判歷程,加入之初,工業化國家普遍質疑中國能否符合WTO的規范和要求,中國自身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擔心,WTO會成為制約中國發展的“條條框框”,甚至有人擔心這是“發達國家的陰謀”,如今15年過去,又是怎樣的情景?
入世給中國更多機會
中國是1986年7月正式提出恢復WTO前身——關貿總協定締約國身份的,經過長達15年的漫長歷程,才終于在2001年11月“入世”成功。這一年中國GDP總值為109655.2億元人民幣,列世界第6位,次于美、日、德、法、英,進出口貿易總額5096億美元,同樣列世界第六位,較1980年改革開放之初的381億美元增長了十幾倍,但已陷入“增長瓶頸”。在入世之初,不論國際、國內,壓倒性的意見都是“雙贏”,都認為自己達到了目的。
在發達國家看來,通過漫長的討價還價,在迫使中方接受長達幾百頁制約條款后讓中國“入世”,一方面可以為自己的剩余資金、產能找到理想的“下家”,另一方面也可以打開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消除妨礙“準入”的大多數關稅、非關稅壁壘,一言以蔽之,就是將中國這個“未來的經濟巨人”納入既定的發展軌道,使其“負責任”“可控”;而在中方看來,“入世”可以為當時中國已開始提速的產能增長尋找到廣闊的國際市場,可以在規則保護下更順暢地引進急需的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讓中國在國際大分工中找到一席之地。
更重要的是,當時“全球化”浪潮洶涌澎湃,許多業內人士都擔心,如果中國錯過“入世”的機會,就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摒棄在全球經濟游戲規則之外,喪失在“地球村”國際化大分工中找到自己“戲份兒”的機遇。百年以來,中國已一次又一次和發展機遇擦肩而過,當時面對努力15年、一朝跨越的WTO門檻,其激動心情可想而知。
如今“入世”成功已15年過去,當新鮮感不再,工業化國家和中國盤點“入世15年”,彼此又會對得失作何評價?
各國推諉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2015年中國GDP總量達676708.0億元人民幣,是入世之初的6倍有余,排名則已上升至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進出口貿易總額39560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位。中國已不再是入世前后那個僅能生產和出口低端產品的國家,而已成為“世界工廠”,并正在向產業鏈更高端爬升。如果說,入世之初,對于工業化國家的許多廠商、品牌,中國還只是個“潛力市場”,那么,如今則已當之無愧地成為舉足輕重的大市場了。
但與此同時,中國在WTO受到的各種投訴也與日俱增,工業化國家不再抱著驚喜的目光看待初來乍到的中國,而開始用更挑剔、苛刻的眼光和更頻繁的抱怨相回應。而在中國國內,認為WTO“不再是正能量”的聲音也日漸高漲,一些人甚至發出“沒有WTO我們可以過得更好”的呼聲。
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款即所謂“替代國條款”即將到期,按照這一條款的規定,WTO各成員國應如期給予中國“市場化國家”的地位和待遇,從而進一步推動雙多邊貿易的便利化。但目前工業化國家中,日本已于日前公開拒絕履約;歐盟各國莫衷一是;此前美國已經明確表示不會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現在正處于總統“交接班”時期,以后恐怕也會“賴賬”拒不履約。如果“替代國條款”逾期不被兌現,部分工業化國家就隨時可能向中國這個“非市場化國家”發起各種貿易限制措施,如今早已羽翼豐滿的中國勢必會針鋒相對,后果如何,令人憂慮。
爭吵與踐約
過去15年中,中國和工業化國家間相互指責對方“不滿足WTO要求”“不守信”“不講規矩”的情況并不鮮見。考慮到協定條款眾多,且存在理解和溝通上的阻隔,這種爭吵,沒必要分出清晰對錯來,但爭吵聚集的領域,卻值得回顧和重視。
不妨盤點一下15年前中國入世承諾,究竟兌現了多少。
最核心的關稅減讓部分,中國已幾乎全部兌現,非關稅壁壘的拆除方面,包括進口許可證、出口管制、特許經營等方面的壁壘已如期拆除。
在外資準入部分,情況則比較復雜。一方面,中國以實際行動,讓承諾清單基本得到滿足,另一方面,部分成員國指責中國在政府部門采購、關鍵產業準入等方面,力度仍不夠大。這一領域,一些外國資本、企業也有抱怨。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隨著中國企業、品牌技術、產能和服務的競爭力不斷提升,許多外資品牌、產品和服務是輸在性價比或“水土不服”上。他們的落選是市場競爭下的必然結果,也是WTO規則所保護的,不應將這種“出局”歸罪于中國履約問題。
交通、通訊、互聯網、郵政服務等領域,情況也大同小異,雖然有明顯的履約,但仍面臨一些成員國指責。
音像制品、建筑、旅游、教育等領域,目前的矛盾主要是工業化國家認為“還可以做更多”,而中方則覺得“已經做到位”。
知識產權問題上的矛盾,在“入世”之初就曾被關注,但15年后這一問題居然成為中國和工業化國家在WTO框架下爭吵最激烈的三大話題之一(另兩大是政府補貼和官方采購準入),當然,這也可見這一領域的國際競爭之激烈。
世界呼吁新經濟規則
對中國而言,“入世”15年最大的收獲,不僅是獲得了更自由、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和更豐富的投資來源(一些境外分析家因此將中國稱作“WTO機制21世紀初最大的贏家”),也是開始學會利用WTO游戲規則提升自己產業水平,利用WTO爭端機制維護自身權益,解決國際貿易爭端。
對工業化國家而言,中國“入世”最大的收獲,就是將包含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龐大世界納入全球化體系,并意外地在如此短的周期里獲得了超乎預期的回報——不僅有價廉物美的“超市貨架產品”,也有能在關鍵時刻“救急”的資金和驚人的全球工程施工能力。
雙方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必然的。對于中國利用WTO規則,在短短15年內發展成如此龐然大物,工業化國家、甚至中國自己都顯然并未做好充分準備。更重要的是,崛起后的中國已不甘心單純做一個國際規則的遵循者,而更希望成為國際規則的制訂者之一。對此大多數工業化國家并未真正理解,更不能立即調整心態——這種矛盾在世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投票權分配上表現得很突出,在WTO平臺也不例外。
還應看到,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和隨后歐元區危機的爆發、持續,15年后的今天,全球化、貿易一體化等曾經被奉為“鐵律”的理念,已受到許多人的懷疑。2015~2016年一度熱火朝天的各種區域、次區域排他性貿易區理念的炒作,更曾讓人們懷疑,WTO機制和平臺是否已是明日黃花?
如今TTIP、TPP等排他性貿易區理念相繼遭遇瓶頸,“金磚”等概念距離“實體化”則仍存在相當距離,這或許會讓更多人認識到,WTO機制、平臺在當前仍具備其他機制所難以替代的作用。
12月11日的“第15款”大限將至,中國和部分工業化國家間出現僵局已幾成定論,屆時雙方能否找到化解問題的鑰匙,能否避免兩敗俱傷、一地雞毛的報復循環啟動,是當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都不得不關注的。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