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鮮菜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11月CPI同比漲幅繼續反彈至2.3%,重返年內高點。不過,分析人士表示,年內通脹無憂,短期內貨幣政策不會從緊不會寬松,以穩定為主。
國家統計局9日公布數據顯示,11月份,CPI同比上漲2.3%,較上月回升0.2個百分點,這是該指數連續三個月回升,且漲幅重回年內最高點。此前在2月、3月、4月這三個月CPI曾一度徘徊在2.3%。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繩國慶在分析數據時稱,CPI上漲主要是食品價格環比由降轉漲所致,尤其受鮮菜價格上漲的影響。進入冬季,鮮菜逐漸轉為大棚生產為主,種植成本增加,加之受全國范圍寒潮天氣影響,鮮菜價格環比上漲5.5%,影響CPI上漲0.14個百分點。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在接受中國證券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CPI和PPI同步上漲,但PPI的漲幅明顯高于CPI,這說明物價上漲主要還是在上游行業,而中下游行業由于終端需求沒有堅實的基礎,提價能力不足,因此被迫承受及消化來自上游的成本壓力。
事實上,這一點在月度的工業企業利潤數據公布中也有體現:盈利能力出現明顯改善的是上游行業,而中下游行業包括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利潤增速卻有所放緩。
章俊認為,目前短期源自上游行業的非典型通脹壓力不足以催化全面通脹,同時也不構成貨幣政策立場改變的動因。考慮到明年二季度房地產和基建投資下滑帶動需求走弱,加上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傳導的時滯,央行目前應該維持貨幣政策立場,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微調流動性余缺,以實現良性的流動性環境。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也表示,政策寬松與否更多取決于經濟增長,通脹只是條件,“目前經濟增長還是不錯,沒有太大下行壓力,因此政策不會從緊不會寬松,以穩定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