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鄧海清:PPI創(chuàng)5年新高,央行應適當考慮加息議題
來源:Wind資訊
香港萬得通訊社報道,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博士點評11月CPI和PPI數(shù)據(jù)稱,11月CPI重回2.3%,與2016年2-4月持平,均為2014年7月以來最高值。前期反復提示,需要關注通脹上行的壓力,“新周期歸來”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通脹歸來”。未來兩個月CPI將繼續(xù)上行,1月CPI由于基數(shù)原因存在逼近3%的可能。
從CPI分項來看,蔬菜是主要上漲因素,PPI并未傳導至CPI。蔬菜是本月CPI的主要拉動因素,豬肉價格環(huán)比跌幅小于季節(jié)性和前值,也為CPI提供了正貢獻。但需要關注的是,目前PPI并未向CPI傳導,表現(xiàn)為CPI的非食品環(huán)比僅為0.1%;從歷史上看,PPI與CPI非食品有很好的相關性,未來CPI非食品上行壓力巨大。
CPI回升是全球性回升,中國不會成為例外。2016年以來,美國、歐元區(qū)通脹均呈現(xiàn)趨勢性上行,美國CPI同比由1%上行至1.6%,PCE由0.8%上行至1.4%,歐元區(qū)HICP由0%上行至0.6%,日本CPI在10月之前一直為-0.5%左右,但10月也突然上行至正的0.1%。在全球通脹趨勢性上行中,中國CPI上行難以避免。
與CPI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PPI。我們在10月的通脹點評中強調,中國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并未充分反映在PPI之中,未來PPI會大幅上行,上述判斷得到驗證。PPI同比是趨勢性回升,由2015年12月的-5.9%在不到1年的時間內上升至3.3%,且PPI同比已經超過了CPI,這是一個非常需要重視的信號。未來兩個月PPI將繼續(xù)上行,1月PPI突破4%幾乎是必然。
GDP平減指數(shù)趨勢性大幅回升,央行是否應該將加息作為一個可能的政策選項?回顧2014-2015年,市場呼吁央行應當大幅降息的一個重要邏輯是,央行不應當只看CPI,而也應當看PPI,當時的PPI由-2%一路下降至-6%,被認為時企業(yè)陷入“債務-通縮”螺旋的證據(jù)。央行在2015年三季度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中的回應是,“用CPI或GDP平減指數(shù)來測算實際利率水平可能要更合適一些”,首次明確將GDP平減指數(shù)納入考慮。但事實上,GDP平減指數(shù)可以近似看做CPI和PPI均值,參考GDP平減指數(shù)也就相當于將PPI納入考慮范圍。
2013年四季度GDP平減指數(shù)為2.7%,2015年三季度GDP平減指數(shù)為-0.9%,這一過程中央行降息1.5%;2016年三季度已經回升至1%,不難預測四季度極大概率回升至2%以上,GDP平減指數(shù)較2015年三季度上升將近3%,這一過程中央行未調整過存貸款利率。如果看CPI,2013年CPI為2.6%,2015年CPI為1.5%,這一過程中央行降息1.5%,2016年CPI回升至2%,央行未調整存貸款利率。
如果假設央行的中性或穩(wěn)健貨幣政策除參考通脹(CPI、GDP平減指數(shù))之外,還參考經濟增長和企業(yè)盈利,那么到今天為止央行大幅快速加息的條件確實不具備;但如果經濟能夠確認企穩(wěn)(重點觀察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投資、企業(yè)主營業(yè)務收入),而通脹已經趨勢性上行,那么央行是不是應當考慮適度加息?
繼續(xù)強調“股牛債熊”新時代,長期看好股市“健康牛”,長期看空債市。對股市而言,我們仍然認為中國經濟L型拐點已過,企業(yè)盈利將成為驅動中國股市長期健康牛的核心因素。對于債市而言,短期關注銀行“負債短缺”的變化,這是此輪債市調整的直接驅動因素,其邊際改善可能導致債市調整“中場休息”;但長期更應當看到經濟增長、通貨膨脹以及央行貨幣政策的變化,這決定債券市場的長期調整遠未結束。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