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
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
國務院日前印發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到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產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樣性下降勢頭得到基本控制,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規劃》要求,要強化源頭防控,夯實綠色發展基礎;深化質量管理,大力實施三大行動計劃;實施專項治理,全面推進達標排放與污染減排;實行全程管控,有效防范和降低環境風險;加大保護力度,強化生態修復;加快制度創新,積極推進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實施一批國家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工程,強化項目環境績效管理。
《規劃》提出了“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的約束性指標和預期性指標。其中約束性指標12項,分別是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細顆粒物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下降、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地表水質量劣Ⅴ類水體比例、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以及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預期性指標主要包括地級及以上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下降、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濕地保有量、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積等。
專家表示,長期以來,環境無價格、環境無成本等觀念導致了我國生態環境的“公用地”悲劇。而市場化機制是破解我國環保投入不足、投資效益不高、環境污染加劇難題的有效途徑。
據有關方面預測,“十三五”期間節能環保產業有望達到年增速20%以上,社會環保總投資有望超過17萬億元。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