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疲弱而產品價格上漲,給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
在宏觀經濟增速持續放慢,呈現L型走勢時,今年以來的大宗商品、能源資源價格暴漲。無論是鋼鐵還是煤炭、成品油等,都創今年以來新高。部分一二線城市的房價地價,甚至創下歷史最高。
12月1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與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7%,比上月升0.5個百分點,延續上行走勢,為兩年來最高點。PMI各項指標均上升,其中價格漲幅驚人。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近期企業生產經營中仍存在一些困難。一是反映原材料價格和運輸成本上漲的企業比重超過三成,為近三年的高位。二是近期人民幣匯率出現較大波動,進口原材料成本有所增加,對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行業影響較大。三是小型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仍明顯不如大中型企業。
以鋼鐵行業為例,鋼鐵價格今年創下歷史最高,鋼坯價格每噸接近3000元,漲幅接近去年同期1倍時,很多人認為鋼鐵企業成了印鈔機。實則不然,原因是作為原材料之一的焦炭價格漲幅更快,今年以來漲幅累計達到200%以上,生產鋼坯的企業只是微利。
鋼鐵價格上漲對下游企業乃至投資都會產生深遠影響。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支出的盤子可能需要重新核定,因為大項目的投資成本因為鋼鐵等材料價格上升而改寫,原先核定的投資數字都要上調,這種情況在過去屢見不鮮。
堅定不移去產能同時,如何管理好通脹預期就成為值得關注的問題。
今年工業品生產者出廠價格累計漲幅已經達到7%左右,如果明年仍維持這樣的漲幅,不僅消費價格可能出現上漲,工業領域也將出現大批行業成本上升的情況,最近電力企業因煤炭價格上漲要求上調電價就是案例。
市場到底需要多少煤炭、需要多少鋼鐵,以及需要多少產能,如何界定需要科學測算。事實上,今年以來鋼鐵產量累計仍在正增長,價格還在上升,就表明鋼鐵行業到底過剩到什么程度,其實并沒有計算清楚,因為過去很多產能并未納入統計當中。
調控需要雷霆手腕與市場約束,不能完全依賴計劃思維,實施行政手段去產能的路子。人為加大力度去產能,地方甚至超出已經確定的計劃,將正常生產的設施關掉,這樣干預市場反而會擾亂市場價格信號。
在鋼鐵價格超低虧損時,多數企業主動選擇控制產能。但是因為去除產能成為一項任務,甚至大量正在生產的產能都被拆除,既要防止劣幣驅逐良幣,又要把握去產能的節奏與周期。在國企整體效率仍比較低的情況下,本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與市場化改革方向一致,防止給國企下一輪更大的虧損埋下伏筆。
有業內人士認為,沒必要人為去產能,只要管住環保標準就可以,哪個企業環保不達標,就停哪一個。至于企業該不該生產,該不該上馬新工程,企業自己說了算。問題的關鍵在于,企業給政府創造稅收,地方政府過去對一些污染企業常常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現在情況有所好轉,在高環保要求態勢下,成百上千的不合格爐子將陸續面臨被拆除的命運。河北省政府提出2021年河北PM2.5濃度要到每立方米55微克,比2015年的水平下降約30%。
12月1日河北省冶金行業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雖然11月份鋼價整體上漲,但受環保治理和檢修影響,鋼廠的產量環比有所下降。河北省冶金行業協會預計,12月份國內鋼鐵市場預計高位震蕩波動。從供應角度看,12月份為傳統生產淡季,鋼廠開工率普遍偏低,外加環保治理,預計鋼材產量將出現比較明顯的下降。
如果全國鋼鐵產能或者產量減少20%,甚至只有15%,鋼鐵價格在明年還會有一波漲價潮,甚至可能接近2007、2008年高點的價格,到那時,下游的企業可能難以承受,使實體經濟雪上加霜。
(原標題:把握去產能節奏做好通脹預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