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30日電題:一項“民生工程”緣何讓群眾受凍?
新華社記者賈立君、劉磊、魏婧宇
內蒙古自治區實施的“十個全覆蓋”工程,使農村牧區的危房、道路、文化、醫療等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但因工程多、投資大、時間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某旗(縣)一個村的危房改造工程拖欠工人工資、多次停工、遲遲未竣工,致使46戶群眾不能如期住進新房,13戶農民寄住鄰居家,部分群眾無奈搬進毛坯房里受凍。
“晚上冷得睡不下,早晨凍得起不來”
“晚上冷得睡不下,早晨凍得起不來。拆了房子,害得人沒地方住,前段日子三天兩頭病一場。”60歲的趙四改說。
趙四改是內蒙古西部某旗石寶鎮前坤兌灘村農民,旗里今年大范圍實施自治區“十個全覆蓋”工程之一的危房改造項目,4月7日家里舊房被拆除,旗里開始在原址為她家建新房。于是,她與老伴張全和臨時住進院子南邊破舊的涼房里。
“政府原先承諾8月竣工,9月就能入住。可現在還是個半拉子工程。”張全和說,項目開工以來隔三岔五停工,大半年過去了,新房只是主體結構完工、室內上了頂棚,11月初徹底停工。眼看天氣越來越冷,涼房凍得受不了,他便自己動手鋪地板、生火爐,來不及抹墻灰、刮膩子,11月20日老兩口搬進毛坯房。“這里也冷,又潮濕,但總比涼房強多了。”他無奈地說。
村長岳二喜說,此次危房改造,政府幫村里46戶群眾各建60平方米磚混結構平房、20平方米涼房、600平方米院落,每戶造價12.7萬元,戶籌2.5萬元、余款政府補貼。目前,新房主體結構已建起,窗戶玻璃和室內簡單裝修基本還沒進行,其中還有18套外頂未上瓦、11戶未建院墻。
“13戶住在別人家里無家可歸,1戶馬上就得搬走。”在零下20攝氏度左右的氣溫中,10多位村民說,他們借住在舊房暫時未拆的鄰居家,豬、羊、雞等畜禽亂糟糟地難以管理,生活極為不便。最愁的是,在外打工和工作的子女們春節回來沒地方居住。
“戶主的兒子12月底結婚要用房子,我馬上就得搬走。”借住鄰居家舊房的高峰,在自家還沒掛吊頂的毛坯房里告訴記者,房東家要裝飾婚房,他與老伴11月7日搬到這里,兩個晚上把老伴凍感冒了,又回到鄰居家借住。11月20日,他和幾戶著急住新房的村民各家墊付200元央求工程隊給毛坯房窗戶裝上玻璃,生了火爐烤濕墻,過幾天準備再搬過來,“湊合著住吧,給人家騰房要緊。”
“好好的一個民生工程,沒想到弄成個爛攤子。”一位村民說,“拆舊房的時候催得一天都不能等,剩下個‘大尾巴’沒人管,聽說項目上沒錢,人們擔心拖成爛尾工程。”
“村民們無家可歸,我們是有家不能歸。”
“村民們無家可歸,我們是有家不能歸。”來自四川省巴中市的項目土建施工技術人員楊博說,工程尚欠他3萬多元工資,拿不到錢無法回家過年。
“現在這個村的項目里,還有100多個民工沒領到工資。”與楊博一起在村里等著討薪、來自四川省廣安市的技術人員張斌說,項目啟動以來,因資金跟不上,工人干幾天拿不到錢就走人,總在停工,包工頭楊某已幾個月沒露面了,大家只好找政府去討薪。
石寶鎮鎮長表示,前坤兌灘村危房改造工程停工的主要原因是工人工資不能及時支付造成的。
該旗旗委農村牧區工作部工作人員介紹,內蒙古天亞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中標承包石寶鎮全部23個村的危房改造建設項目,發包合同協議書約定,工程于今年4月29日開工、8月31日竣工,政府按4:3:3比例分三年給天亞公司支付工程款,即完工前付40%,完工12個月內付30%,完工使用24個月內付30%。
工作人員說,之所以采取這種付款方式,是因旗財政一下子拿不出巨額資金,需承包方墊資。其中,前坤兌灘村項目總造價629.7萬元,截至11月21日,施工隊共拿到旗政府、天亞公司和鎮政府的各種款項296.43萬元,占總造價的47%。
11月22日,記者在該旗政府所在地建設賓館了解到,前坤兌灘村項目近40位農民工代表住在這里,他們分別來自四川、河北、山西和內蒙古其他盟市。農民工代表說,項目共欠他們120多人100多萬元工錢,他們10月中旬就開始討薪。
有農民反映,天亞公司承建另外幾個村的危房改造項目也未按期交工。該旗另一個鎮的農民也反映,危房改造工程存在質量問題。
“運動式”建設民生工程值得反思
“施工中許多群眾看到‘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好處,原來不愿意拆舊房的群眾也紛紛要求進行危房改造。”天亞公司駐石寶鎮管理人員孫競介紹,公司中標石寶鎮項目總造價9710萬元,后來政府又將項目總造價追加到1.4億元。
孫競說,今年內蒙古“十個全覆蓋”工程全面推進,民工很搶手,日工資由過去的120元漲到160元、還要現錢,另外各種材料費也漲了價,這些都是工程不能按期竣工的原因。
“工程量太大,又沒有錢,再好的事情也會辦砸。”前坤兌灘村一位村民拿起新房所用的頂棚板,用手指頭一下子捅出一個窟窿,“后期用的材料質量非常差,我們46戶農民自籌的115萬元早就上繳給旗政府了,不能這樣糊弄老百姓吧。”
一位副旗長介紹,該旗2016年“十個全覆蓋”工程總投資16億元,目前已完成15億元。對此,有干部表示,全旗去年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才15.4億多元,而單項民生工程投資就超過一年的財政收入。
有關人士表示,政府靠企業墊資,企業又靠包工頭墊資,如此搞工程肯定會出現資金等問題。
有干部群眾表示,內蒙古自治區從2014年起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的“十個全覆蓋”工程,使農村的住、行、衛生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全面推進集中在一兩年之內實施完成,一些地方出現了運動式和形式主義的問題,眼下拖欠工程款、農民工工資以及工程質量、拆遷戶安置等問題開始顯現。一些基層干部說,民生工程既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科學穩妥推進。(完)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