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一個由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院士朱高峰帶隊的專家組對成都進行“體檢”:考察評估成都創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這是工信部正在推進的“中國制造2025”城市示范試點工作,此輪包括沈陽、武漢、成都等城市相繼接受專家組的考察評估。“成都傳統工業以前比較薄弱,但近幾年得到了快速發展,尤其是高端產業如航空工業、汽車等,我感覺非常不錯。”作為領隊的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項目組組長朱高峰院士表示。經過評審,專家組同意成都市創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
按照《成都制造2025規劃》提出“發展大產業,打造大園區,實施大智造,推進大融合,融入大循環”的發展路徑,“經過10年努力,實現產業倍增、質量升級,總體規模進入副省級城市第一方陣,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制造業強市行列,成為中西部先進制造業領軍城市。”
“為此,我們提出提升參與國際分工協作和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能力,打造國家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的目標,掀起了新一輪的工業投資新高潮。”成都市經信委負責人表示,“可以預見,正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西部經濟中心的成都,未來幾年的制造業水平還將更上一個臺階。”
融入全球高端產業鏈
“成都造的顯示器玻璃基板很有國際競爭力。”從成都中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出來,一位考察小組成員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成都中光電是中國建材集團控股,為光電顯示用玻璃基板設計、制造與銷售的企業,其生產的TEF-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玻璃打破了國際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該公司與成都京東方、成都天馬等企業建立了上下游產業配套關系。
光電顯示產業是成都重點鎖定支持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截至目前,僅成都高新區就已聚集京東方、深天馬、中光電、富士康、戴爾、聯想、TCL等龍頭企業,形成了從上游原材料、中游顯示面板到下游終端生產的全產業鏈。
今年2月,京東方宣布投資245億元的第6代LTPS/AMOLED生產線二期項目落地成都高新區,并將在明年投產。由此,京東方在成都的兩期投資總額達465億元,項目全面建成后預計實現年銷售收入將達340億元。此外,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此前也宣布將投資280億元在成都建設8.5代面板生產線項目。
“京東方項目的投產,將進一步提升‘成都造’的全球市場影響力,成為我國自主知識產權顯示產品參與全球高端產業鏈競爭的旗手和標桿。”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發揮京東方的‘投資效應’,憑借京東方等龍頭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引進上下游配套企業,繼續完善成都光電顯示產業鏈,著力把成都高新區打造成為集新型顯示器件生產、光電顯示材料和設備制造、以及高端顯示技術創新研發為一體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光電顯示產業基地。”
不僅如此,在高端產業上成都已然與世界同步。11月18日,英特爾ATT高端測試技術項目投產儀式在成都高新區舉行。該項目總投資16億美元,首次在中國引進英特爾世界領先的“高端測試技術”,英特爾成都工廠將全面實現集芯片封裝測試、晶圓預處理和高端測試技術于一身,優化英特爾的全球供應鏈。
此外,今年7月,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生產及研發基地對其數字化工廠進行全面升級,預計到2019年,已建設完成的西門子一期項目以及正在建設的二期項目總投資將超過10億元人民幣。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兼數字化工廠集團總經理王海濱表示,西門子愿意充分發揮其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全球領先優勢,助推“工業4.0”與“成都制造2025”的結合,為成都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創新驅動發展貢獻力量。
搭建產業平臺大格局
11月3日,成都市與吉利控股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及三大項目投資協議,未來整體規劃產能將達60萬臺。其中,新能源汽車落地天府新區,SPA和BMA乘用車落地成都經開區。目前,沃爾沃成都工廠的年產量已經突破7萬輛,出口美國市場超過1萬輛。
汽車制造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是四川省重點培育、支持和發展的高端產業之一,也是成都市突出發展的主導產業。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成都汽車年產量突破百萬臺,今年預計達110萬臺,實現產值1900億元,汽車產業增加值將實現10%以上增長,成都初步成為全球快速發展的汽車產業基地。
成都經開區已然成為成都汽車制造產業的主要承載平臺和聚集區,包括一汽-大眾、一汽-豐田、東風神龍、吉利/沃爾沃等11家整車企業入駐園區,初步形成了轎車、SUV、商用車、專用車、新能源汽車的全鏈條產品體系,圍繞整車龍頭企業引入了核心零部件配套企業總計260余家,基本搭建起發動機、底盤、汽車電子、車身、新能源汽車關鍵部件五大總成的配套體系。
此外,成都高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在集成電路、光電顯示、智能終端、網絡通信、電子元器件、軟件及服務外包等領域形成了完整產業體系,聚集戴爾、聯想、富士康、華為、西門子、中興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在全球產業格局中具有一定影響力,成為中國“IT第四極”。
根據規劃,成都提出走“極核帶動、產城融合、多點支撐”的大園區發展之路。“我們將進一步做大平臺支撐,優化工業空間布局。”成都市經信委負責人介紹,成都正在構建以成都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經開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為龍頭,近郊和遠郊區(市)縣為主體的“3+N”工業園區布局體系,規劃建設“大創造”“大臨空”“大車城”“大智造”工業板塊和一批工業集中發展區,形成多點支撐的新格局。
不僅如此,成都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中韓創新創業園、中德創新產業合作平臺、中法生態園、新川創新科技園、中古生物醫藥產業園,加快“蓉歐+”陸港產業園建設,促進產業集聚發展。
“中國制造”的成都速度
9月7日,首款東風標致4008在神龍汽車成都工廠正式下線。這個總投資79億元的汽車整車制造廠一期項目,從項目奠基到全新車型的整車下線再到實現投產,僅僅用了23個月。
根據規劃,在汽車工業方面成都將“以整車及關鍵零部件為重點,搶占我國汽車產業高地,進入全國汽車產業第一方陣”。由此可見,在汽車工業全產業鏈發展上,成都正在“搶占”產業高端的位置。
在高端產業的發展上,成都的電子信息產業也是一個代表。
英特爾成都工廠,從晶圓預處理、封裝以及各種英特爾芯片產品的最終測試到現在的高端測試,始終與世界先進技術保持同步。
已經在成都工作7年的英特爾技術與制造事業部副總裁兼英特爾產品(成都)有限公司總經理卞成剛表示:“英特爾落戶成都后產生的蝴蝶效應是1:10:100的放大,這個數據不僅是我們通過第三方研究所獲得的數據,也是政府跟我們同時分享的數據。”卞成剛認為,在16億美元的帶動下,就像滾雪球一樣,會對成都經濟帶來更大的蝴蝶效應。
“我們一方面要加快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將現有優勢產業和產業鏈條做強做大。”成都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這一方面,包括英特爾、西門子、京東方、業成集團等相繼增資就已然顯示出成都產業集群的吸附力。其中,英特爾落戶至今,不僅對其業務進行全面升級,更是連續四次增資,總投資額高達22億美元。
根據規劃,到2025年,成都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在2014年基礎上實現翻兩番,達到4萬億元以上。“成都需要更加主動融入國際、國內區域和產業分工體系,更加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更加主動瞄準中國制造的發展方向,找準在中國制造新一輪戰略布局中的定位,搶占新一輪發展制高點,全面提升制造業競爭力。”成都市經信委負責人表示。
(原標題:加速融入全球產業鏈 成都打造國家先進制造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