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至10月11日,2016全球治理高層政策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旨在探索“一帶一路”倡議的模式及其與現有的全球治理格局的內在聯系,并探討如何幫助中國和其他合作國家共享一個愿景,實現“一帶一路”的共同發展。
據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亞太經社會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聯合研究顯示,2010年到2020年,僅亞太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就達到了8.3萬億美元,即每年7500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投資來自政府收入。但與此同時,外商直接投資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帶一路”也成為了促進資金融通的強大平臺。
65個沿線國家已投資49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在當天演講中提到,2015年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貿易總額近1萬億美元,在沿線65個國家中投資49個國家,投資近15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18%。
據數據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達到12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6%。以巴基斯坦為例,作為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重點國家,未來對巴基斯坦能源與運輸部門的投資將達到460億美元。同樣,在印度尼西亞,計劃建設的52個項目的資金框架也在積極籌備中,項目將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與印尼當地金融機構共同投資。
聯合國助理秘書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助理署長及亞太局局長徐浩良在當天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國家的發展帶來了重要的機遇,這些國家分布在亞洲、歐洲和非洲。其中主體都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考慮到現在已經有70個國家參加到了“一帶一路”倡議中,我們可以預計“一帶一路”倡議可能會涉及45億人,總體的經濟產值超過20萬億美元。
企業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主力軍表現出了很高的積極性,目前很多中國企業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形成了一輪走出去的熱潮。
據商務部統計,2015年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額累計達148.2億美元,比2014年增長了18.2%,對外承包工程項目的新簽合同額達到926.4億美元。
徐浩良表示,“一帶一路”優先領域是基礎設施,沿線國家對基礎設施存在巨大需求,但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量大、回報周期長,企業需要創新參與基礎設施開發的模式,充分利用國際資本市場也要更多的與國際開發機構進行合作。
聯合國計劃建立溝通機制
此前,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成為首個與中國政府簽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的國際組織。
徐浩良在論壇上表示,“我們相信與不同機構和利益相關方在國際和區域層面的合作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參與將為制定行動計劃提供必要支持,確保倡議的有效實施。”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國別主任文靄潔表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非常愿意發揮一個橋梁作用和推動者的作用,確保不僅僅是中國,還有發展中國家,還有沿線國家。我們愿意給他們搭建一個橋梁,同時也在信息方面、溝通方面搭建一個橋梁。這樣我們就可以發揮作用,希望能夠為他們提供幫助。
文靄潔進一步強調,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從需求者需求方的角度做需求的分析,同時我們提供能力建設方面的支持,這樣就可以更好統一我們的標準,讓這些標準更加一致更加了解政策,讓政策更加協調,包括國家層面還有企業層面。
據知情人士透露,聯合國有意共同打造“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合作交流溝通機制, 該計劃還在協商和審批當中。
據主辦方透露,本次論壇主要討論內容將為實施諒解備忘錄鋪平道路。 此外,基于論壇主要成果編制的《全球治理政策報告》也將于明年發布。 它將為中國和國際決策者提供有力的政策工具,以便更好地將“一帶一路”倡議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結合,在全球產生更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