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企業跨境并購交易額迎來井噴,大體量交易案例集中涌現,并購標的更多的是高端制造和IT等高科技行業,并購目的地主要集中于美國、澳大利亞、德國等市場。不過,繼美國和澳大利亞加強對中國企業跨境并購的審查后,國內企業跨境并購的另外一個重要目的地——德國,也開始加強對中國企業跨境并購的審查。而且,伴隨著企業跨境并購遭遇的政府審查風險加大,交易協議中寫入反向分手費條款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若安排不當,也暗藏較大風險。業內人士指出,中國企業跨境并購已經進入深水區,必須更加謹慎應對。
境外審查趨緊
10月27日晚,德國聯邦經濟部確認,將進一步深入調查中資企業對德國照明企業歐司朗(OSRAM)旗下燈具業務品牌朗德萬斯(LEDVANCE)的收購案。3個月前,以戰略投資者IDG資本牽頭,包括上市公司木林森及義烏國有資本運營中心等普通合伙人組成的中國財團宣布,將以4億歐元收購朗德萬斯。
10月24日,德國芯片設備制造商愛思強(Aixtron)宣布,德國聯邦經濟部已于10月21日撤回了今年9月8日授予中國福建宏芯基金(FGC)收購該公司的批準令,將對這項交易重啟評估。5月23日,FGC對愛思強發起收購要約,擬以每股6歐元收購愛思強,收購總金額約為6.7億歐元,比過去三個月加權平均股價溢價50.7%。
業內人士指出,兩起即將完成的并購交易突然遭到德國聯邦經濟部的干預,意味著德國開始加強對中國企業的跨境并購審查。實際上,今年美的集團在要約收購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集團的過程中也曾遭到德國和歐盟方面的阻力,該交易案還在推進當中。
中國企業另一大跨境并購目的地的澳大利亞也開始加強對中國企業跨境并購的政府審查。兩個月前,澳大利亞聯邦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了中國國家電網和長江基建對“澳大利亞電網”(Ausgrid)的投資申請。新南威爾士州政府10月20日決定以208億澳元的價格,將Ausgrid的50.4%股份出售給本國企業IFM Investors和AustralianSuper,這一交易價格比此前中國公司的251億澳元出價低43億澳元。
政府審查一直是中國企業在跨境并購過程中遇到的一大阻力。其中,在美國市場進行的跨境并購,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的審核通常起著關鍵作用。自2004年聯想集團收購IBM受CFIUS審查以來,CFIUS越來越頻繁地進入中國公眾視野。中石油、華為、三一重工等企業在美國的跨境并購因為未通過CFIUS的審查先后終止。今年以來,CFIUS更是頻頻成為國內企業跨境并購的攔路虎,紫光股份收購西部數據、金沙江創投收購飛利浦旗下照明業務等交易均因此而夭折。
據倫敦投資銀行Grisons Peak近日發布的統計數據,由于美國、澳大利亞等地收緊了對外資的審查,自去年7月至今,中國買家已放棄11項大型收購,受阻交易總價值389億美元,相當于過去16個月宣布的所有交易的14%。
“國內企業在美國的跨境并購,受到來自CFIUS的審查已習以為常,真正讓人擔憂的是在澳大利亞和德國的跨境并購也開始遭到政府方面的審查,這在以往較為少見。不排除未來一段時間可能形成骨牌效應,引發更多政府方面的境外審查。”北京一大型券商投行部負責人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跨境并購井噴
“隨著經濟轉型的深入和消費升級加劇,今年企業跨境并購達到歷史高峰。國內企業參與全球產業整合的實力和意愿都在加強,大體量、蛇吞象式的跨境并購案例不斷涌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并購標的所在地人士的擔憂。”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今年以來,國內企業跨境并購迎來井噴。國際金融數據提供商Dealogic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在全球跨境并購中,中國企業收購多多,已公告的并購金額達到1739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1032億美元相比增長68%。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9月,中國企業共實施跨境并購項目521個,實際交易金額674.4億美元,已經超過2015年全年的544.4億美元并購金額。
同時,大體量的跨境并購交易案例集中涌現,包括美的集團宣布以45億美元收購庫卡86.5%股份,海航集團以65億美元收購希爾頓集團25%股份,海爾以54億美元收購通用電氣家電業務,渤海金控斥資99.95億美元收購C2 Aviation Capital Inc.100%股權等。其中,中國化工集團斥資430億美元收購全球農化巨頭先正達,成為迄今為止國內企業規模最大的跨境并購案例。
企業跨境并購標的正從相對單一的大宗商品向酒店、旅游、高端制造業、IT等多元化標的轉移,特別是在高端制造業和IT等高科技領域,并購標的所在地的監管部門因種種原因將國內企業拒之門外的情況不斷出現。以紫光股份為例,今年2月24日,公司公告稱,收到CFIUS的書面通知,公司收購西部數據的交易需要履行CFIUS的審查程序。根據相關約定,若此次交易未能獲得不需該投資委員會進行審查的決定,雙方均有權單方終止《股份認購協議》。鑒于以上情況,同時基于審慎性考慮,公司董事會決定終止本次交易。
今年2月16日,美國仙童半導體拒絕了兩家中國買家華潤微電子和華創投資的高價收購,理由也是擔心美國監管當局會出于安全考慮阻止該交易。金沙江創投收購飛利浦旗下照明業務、中國財團收購朗德萬斯、福建宏芯基金收購愛思強等受阻于境外政府審查,均是因為并購標的涉及高科技行業。
業內人士表示,跨境并購目的地過于集中,也容易被境外監管機構“盯上”。當前,國內企業跨境并購目的地越來越多地向歐洲市場傾斜,特別是德國。據商務部統計,2016年第二季度,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總額中的70%投向了制造業,德國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目的地,占到中資海外并購總額的11%。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駐華代表Jonathan Schoo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2016年上半年,中國投資者對德國企業的收購數量達到37宗,而去年全年僅為39宗。2015年,中國企業在德國已知的并購投資數量為5.26億歐元。今年上半年該數字已逾107億歐元,超過過去10年中國企業在德國的投資總和。
“反向分手費”頻現
隨著跨境并購風險加大,交易過程中采用反向分手費條款越來越普遍。
業內人士指出,一旦涉及多個司法轄區的重大并購,反壟斷和國家安全審查可能成為影響交易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為了尋求交易的相對可靠性,并購交易雙方通常會約定一系列保護條款,如做出分手費和反向分手費安排等,以對沖出現政府審查不批準、買方股東大會不通過、買方未能獲得融資等情況導致的交易流產風險。
分手費和反向分手費安排在國內企業的跨境并購交易中越來越常見。在中國化工43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公司的巨型交易中,中國化工承諾,在反壟斷審批未獲通過而導致交易終止,將向先正達公司支付30億美元的反向分手費;先正達公司在獲取更優報價等情況下,終止和中國化工交易,需向中國化工支付15億美元(后來在瑞士證券交易監管機構要求下,中國化工同意減為8.48億美元)分手費。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內企業跨境并購過程中所面臨的境外政府審查風險越來越大,在交易過程中,標的企業越來越頻繁地要求反向分手費與外商投資審批以及國家安全審批掛鉤。
跨境并購法律專家張偉華指出,在是否接受外商投資審批/國家安全審批和反向分手費支付相掛鉤的問題上,中國企業的做法并不一致。中國化工并購先正達,海爾并購通用電氣家電業務等,不接受外商投資審批/國家安全審批與反向分手費掛鉤;海航并購英邁等則愿意接受外商投資審批/國家安全審批與反向分手費掛鉤。需要指出的是,外商投資審批/國家安全審批與反向分手費支付相掛鉤并不是行業慣例,中國企業應當謹慎面對這樣的安排。
以海航集團收購英邁為例,今年2月19日,海航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天海投資公告稱,與全球最大的IT分銷商——美國英邁簽署了交易總額達60億美元的并購協議,以每股38.9美元全現金方式收購后者100%股權。在分手費和反向分手費方面,雙方約定,英邁如果和更高報價方達成交易,賠償天海投資1.2億美元;海航集團承擔所有政府審批風險(包括CFIUS審批),如果未能獲得審批或者未能接受政府的審批條件,海航集團將賠償英邁4億美元。
事實上,在跨境并購談判中,中國企業也開始采用政府審查與分手費綁定的手段,將此類風險轉移給交易對方。在艾派克聯手私募股權基金太盟亞洲資本收購打印機制造商利盟國際的談判中,雙方約定,如果該交易未能通過中國相關機構的審批,收購方必須支付1.5億美元的反向分手費。如果美國監管機構否決了這宗交易,賣方需支付95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