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求改革進一步的深化。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目前很多改革措施需要落地。
在房地產和基建的支持下,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呈現企穩勢頭。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測算發現,今年前三季度21發展指數為10.6%,相比上半年的10.97%略有下降,但整體仍然穩定。
考慮到21發展指數與經濟增速的聯動關系,前三季度經濟增速為6.7%,今年全年經濟增速達到6.5%以上并不存在太多困難。
但是,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明年經濟仍然存在下行壓力。今年以來樓市火爆,與樓市相關的金融也利潤不低,加之新開工項目的增加,經濟整體表現不錯。經過測算,今年前三季度金融和房地產增加值占GDP(地區生產總值)比例為14%以上。
但是這一局面未來不一定能夠持續。考慮到目前多地實施了限購限貸的調控,明年房地產和金融的貢獻或許將會減小,最終拖累經濟增速。
而中國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求改革進一步的深化。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目前很多改革措施需要落地。包括土地改革、市場制度改革等,都需要進一步推動。而更深層次的改革,或許也要相機而出。
同時,為了支持實體經濟,貨幣政策也需要放松,但是目前看來貨幣之水更多流入房地產等地,實體經濟仍然難以“解渴”。在宏觀調控陷入兩難的局面下,如何有效且合理地進行調控,將進一步考驗管理層智慧。
前三季度21發展指數穩定
21發展指數是監測經濟走勢的指標,由全社會貨運量、全國工業用電量、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廣義貨幣(M2)4項內容構成,權重分別為25%、20%、25%、30%。
根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測算,今年前三季度21發展指數為10.6%,低于上半年的10.97%、一季度的14.8%,但仍在兩位數以上。
從單月看,9月21發展指數也為10.6%,達到5月以來的新高,且明顯高于8月的9.24%。
從分項數字看,前9個月,全社會貨運量增速為3.7%,表現超出今年上半年的3.1%增速;工業用電量增速為1.9%,表現也超過今年上半年0.5%的增速。此外,今年前三季度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增長22.6%,M2增速為12.16%,均表現平穩。
從單月看,9月全社會貨運量、工業用電量、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M2增速分別為5.6%、1.4%、21.88%、11.5%。
其中,9月的全社會貨運量增速是2015年3月以來的新高。但是工業用電量連續2個月已經放慢。這或許反映出,目前的工業動力正在逐步減弱。
此外,這也表明目前出現的煤炭緊張的局面,并非是電力需求造成的。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了解,9月末,秦皇島港口5500大卡電煤價格接近600元,相比年初漲了50%以上。全國鐵路貨運也出現了運煤快速增長的態勢。
煤炭價格上升,與此前鋼鐵價格上升一樣,是去產能措施導致的,屬于非市場因素,其可持續性存疑。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21.88%的增速遠遠超出8月份14.54%的增速,同時是今年5月份的新高。事實上,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最低時期出現在今年6月份,僅為8.37%,當月的21發展指數僅有7.09%。這表明,9月份21發展指數的上升,很大程度上也是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帶動的。
改革落地問題亟待解決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判斷,今年中國經濟實現6.7%的增長,走的仍是依靠房地產,以及鋼鐵、有色等重工業發展的老路。下一步,要確保經濟長期穩定增長,需要解決改革落地的問題。
此前提出的很多改革措施,如按家庭征收個稅,集體土地和國有土地同地同價,以及推動國企混合所有制的改革,目前尚未看到太多落地措施。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但在現實改革中,這一點未真正落地。
比如,國有銀行的資源配置重點對象是國企,而不是民企和中小企業,這使在對中小企業服務的銀行體制尚未完善的情況下,放開貨幣政策,最終幫助很多國企從國有銀行那獲得更低利率的貸款。這導致兩方面的問題,首先很多資金會以高價轉貸到民營企業,導致民企的貸款利率普遍偏高。此外,由于國企資源配置效率低,最終劣幣驅逐良幣效果明顯。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判斷,這也是民企今年以來投資增速不斷下降,經濟風險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近期準備對高收入者加稅的新聞最終被辟謠,但仍然引發熱烈討論。因為真正的高收入者是公司業主,以及持有大量非實體經濟資產,如股票和房地產持有者,但這部分稅收(包括房地產稅、股票利得稅,以及遺產稅)的改革等都尚未啟動。而個人所得稅并不輕,即使月薪達到5萬的員工,在征稅和繳納社保后僅有3萬余元。在京滬深主城區房屋均價都超過5萬1平米的現在,進一步增加所得稅值得商榷。
另一個問題是,在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同地不同價,甚至集體土地仍不能上市的情況下,現在的房地產仍然是土地財政的老路。
尤其是這十余年的房地產調控,總是在房價上漲、限購限貸、再放開、房價再上漲等循環中度過。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的房地產調控沒有遵循城鎮化的發展規律。從全球城市化趨勢看,城市越大,城市群越強,積累的就業機會越多,收入越高,吸引的就業人數就多。
簡單地說,因為經濟有聚集效應,同時更多的實體經濟發展將帶動服務業的發展,所以目前大量人口流入一二線城市是經濟作用的結果。
但中國的城市化走的是限制大城市人口,鼓勵發展中小城市的路子。但由于小城市缺乏足夠多有吸引力的工作機會,這一政策目前的效果并不顯著。同時,限制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的結果是,這些城市房地產供給不足,最終房價節節攀升。
所以,要改變一二線城市高房價的問題,一方面需要盡快推動集體土地上市的改革,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實現新的城鎮化道路。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這個道路是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即通過發展大城市,加之通過通勤鐵路連接,帶動大城市周邊的小城市發展,促進城鎮化水平的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