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戶看不到的“后臺”數據監控中,銀行已加強了管理,尤其是針對“個人分拆和重復購付匯”業務
最近一周,人民幣走低停不下來。10月25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跌破6.77,報6.7744,也是月內中間價第8次刷新六年新低。隨著人民幣對美元的不斷貶值,國民購匯熱情也高漲起來。
也許是契合了這種心態,10月30日,微信朋友圈一則“取美元失敗”的消息被瘋轉。一名自稱是北京的網友稱,親歷再次證明:取美元現鈔已經是很費勁了。“去了四家銀行,一分美元都沒有取出來,都要預約到下周二以后,其中兩家銀行我還是白金卡,冬天已至。”
取匯真有那么難?銀行的美元都去哪兒了?
10月31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兵分兩路,在北京、上海隨機選取多家銀行進行親測。在實地走訪京滬多家國有大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城商行網點后,記者發現,上述“從銀行一分美元都沒有取出來”的說法明顯言過其實。
便利:小額度隨到隨取并不難
記者上午10點先來到工商銀行北京交大東路支行,柜臺工作人員稱,目前柜臺備有4萬美元現鈔,不用預約可立取。類似情況還發生在交通銀行北京農科院支行,只是該行只備有面值為20美元總計一萬的現鈔。
據記者了解,北京當地一般銀行支行網點普遍可以滿足數千美元的取現要求,但對于封頂一萬美元的額度,則需要預約次日取現。建行北京皂君廟支行、中行北京安慧里支行,以及北京交大支行前臺均表示,當日預約次日可來取走一萬,并“保證能取到”。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如果有客戶誤打誤撞來到某家銀行新開尚沒有外匯許可證的網點,或沒有境外匯款業務的網點,“一分錢取不到”也存在——例如,建行北京四道口支行。
昨天,在位于上海四川中路的久事商務大廈的簽證中心,于小姐領取了她的申根簽證,隨后打算換匯取匯。本報記者陪同著于小姐走訪銀行。
來到位于簽證中心對面的天津銀行上海分行,于小姐表示要將兩萬人民幣現金換成歐元之后取匯。天津銀行的柜面工作人員在詢問當日行里外匯現鈔存余后,表示“沒問題”。
于小姐又來到外灘的浦發銀行第一營業部。浦發銀行工作人員稱,符合外匯局規定的“當日累計等值1萬美元”的外匯取現都可以受理。四大外匯(美元、歐元、日元、英鎊)中,從近期的外匯提取情況來看,一般情況下取1萬美元并不需要預約,客戶直接可取;但如果是等值的歐元、日元等,他們需要查一下行里是否有外匯現鈔,若不足也只需要提前一天預約。當于小姐提出要換等值2萬人民幣的歐元時,該名工作人員查詢后表示“今天就可以換,不需要預約”。
為了求證“外匯取現政策是否收緊”,記者提出“要取5萬美元”。該名工作人員解釋,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可以每天取1萬美元,連取5天。超過5萬美元的個人年結匯額度部分,則需要提供相關資料文件并報備等——比如,若是留學生境外用款需求,需要提供境外學校的錄取通知書等文件。
這也符合記者的心理預期。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匯局”)早在2007年實施的《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個人提取外幣現鈔當日累計超過等值1萬美元,需提供有關證明向外匯局事前報備。
原則:客戶柜臺取匯,后臺需“闖通關”
某股份制銀行總行國際業務部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對于居民個人正常的經常項下外匯需求,相關政策仍以“簡政放權、提供便利”為主要原則。
需要強調的是,本報記者親測中體驗到的“便利”,是提供給有實際用匯需求的客戶的。銀行堅守的原則,也的確是“提供便利”和“防范風險”、“反洗錢”相結合。
據上述人士透露,在客戶看不到的“后臺”數據監控中,銀行已加強了管理,尤其是針對“個人分拆和重復購付匯”業務。
他分析道,在操作中,銀行可能只需一兩個步驟就能判斷是否需拒絕客戶的換取匯要求。首先,該行各網點在接辦個人購付匯業務時,近期要求對客戶業務背景真實性的審查,例如,通過系統事先查詢客戶近期購付匯記錄及相應境外收款人的收匯記錄。“有些客戶有用分拆規避限額監管的嫌疑,我們會要求這些‘可疑’客戶提供真實性證明材料。”
第二,該行還要求分支行加強對個人外匯“關注名單”的管理,遵循審慎第一、從嚴控制的原則,甄別出擬列入“關注名單”的客戶和業務。
中行某網點負責人告訴記者,不能連續多日封頂取現美元,后臺系統有監管,如果連續多日取會被查。
中國銀行貿易金融部副總經理姜煦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目前外匯局有一個大數據監控體系,銀行對于個人客戶在銀行購匯的任何動作都要做國際收支申報,而外匯局一般會對銀行做出“提醒或提示”;同樣的做法也適用于多人分拆購匯后匯向同一個賬戶。
值得一提的是,眼下的換匯熱潮與人民幣貶值預期有關。不過,人民幣究竟還會跌多久?就在10月31日,人民幣中間價大幅上調154個基點至6.7641,上調幅度為逾一個月來最大。
(原標題:銀行鬧“美元荒”? 只是烏龍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