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昨日透露,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確定為6.5%至7%。他說,相信有條件、有能力來實現這個目標。
6.9%是符合增長預期的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昨日就2015年經濟運行情況召開發布會,徐紹史在發布會上透露上述數據。此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中國年均GDP增速為6.9%。“6.9%還是符合增長預期的。我們確定的2015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是7%左右,所以6.9%是在合理的區間。”徐紹史說,中國經濟已經連續30多年持續增長,總規模超過10萬億美元,現在GDP增長1個百分點,相當于5年之前增長1.5個百分點,10年之前增長2.6個百分點。“我們不追求兩位數的增長。”他表示,經濟的增長有周期性,中國經濟轉向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
不能用強刺激來使經濟反彈
徐紹史昨日用“盡力”、“不易”、“不俗”形容6.9%的中國經濟增速。他指出,6.9%的增速是在世界經濟深度調整、經濟貿易低速增長的情況下實現的,“應該說也是盡了很大努力的”。目前,在全球經濟體當中,中國的經濟增長仍位居前列,2015年美國增速為2.4%,歐元區和整個歐盟不到2%,日本不到1%。
“在新舊動力轉換過程當中,有6.9%的增長也已經不容易了。”徐紹史說,“只要就業比較充分,物價能夠平穩,我們并不追求高速度,6.9%也是個不俗的表現。”
另外,徐紹史回應外界對穩增長政策的質疑,他指出,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中國經濟增長依然能夠保持6.9%,處于合理區間,本身就可以說明中國的宏觀政策、調控措施是有成效的。
2016年區間增速6.5%至7%
徐紹史說,中國經濟增速雖有變化,但仍在合理區間。
他透露,今年中國經濟增速目標為6.5%至7%的區間。
對2016年的經濟形勢,徐紹史分析表示:“2016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還在加大,企業經營也比較困難,而且一些領域的風險還在積聚。社會上也確實存在著預期不穩、信心不足等問題。但是,我們有能力、有條件來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
回應
中國經濟硬著陸不可避免?站不住腳!
中國出現大規模的外商撤資?不減反增!
外媒日前報道,美國金融大鱷索羅斯在瑞士達沃斯表示,中國經濟硬著陸“不可避免”。
徐紹史說:“我也注意到有這樣一個議論,說中國經濟硬著陸不可避免,國際社會可能會有一些擔憂。但是我回想了一下,這種說法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他表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逐步放緩,相當一段時間有這樣一種說法,就是要硬著陸。“近些年經濟運行的現實和今后中國經濟運行的現實會證明這一議論是站不住的。”
徐紹史說:“這些年,我們妥善應對國際國內各種風險和挑戰,宏觀調控堅持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精準調控、相機調控,保證經濟和社會平穩運行。”
中國經濟拖累全球經濟?不合實際!
徐紹史還主動提及另一類對中國經濟的憂慮——中國經濟拖累了全球經濟和全球市場。
“我認為這種說法也是不符合實際的。”他指出,首先中國有6.9%的增長,在全球經濟體里是名列前茅的。其次,到現在為止中國進口仍然占世界的第二位,雖然進出口整體下降8%,但進口的實物量還是增加的,對全球經濟增長是起拉動作用的。
“中國根本沒有拖累世界經濟,還支持了世界經濟。”徐紹史說。
據介紹,去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是1276億美元,比2014年增長了10%,這是對世界經濟的一大貢獻。
同時,中國經濟還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現在的GDP約占世界GDP總量的15%,經濟增量的貢獻率大于25%,超過美國。
中國出現大規模的外商撤資?不減反增!
中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背景下,外商撤資一直是外界關注的問題,徐紹史昨日也被問及該問題。
他回應指出,近兩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要素成本提高,確實有一批企業特別是加工貿易企業,有的往中西部轉移,有的轉移到東南亞(珠三角地區比較明顯),這就給人造成一種感覺,好像外資正在逐步撤離中國。
“但是,外資并沒有減少,而且還有增加。”徐紹史說,雖然外資的流進流出,符合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但實際上,去年中國全年吸收非金融類外資1262億美元,比2014年還增長了5.6%,這是近幾年來比較高的一個增速。
新一輪裁員潮?不會有群體性事件!
化解過剩產能是昨日中外記者關心的問題,化解過剩產能引發的失業問題更受關注。“因為化解過剩產能,可能最容易引發的一個想法就是社會穩定,特別是職工就業問題。”但徐紹史指出,中國企業通過這些年的改革,市場化的程度已經大大提高,此輪化解過剩產能跟上世紀90年代末搞兼并重組時的情況已經大不一樣。
他表示,化解過剩產能引發的失業問題,比較突出的是一些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的部分員工。“因為都是歷史延續下來的固定職工或者合同制的職工,他們所在的企業如果產能需要壓減的話,可能有問題。”徐紹史同時表示:“中央政府會考慮支持政策,地方政府完全有能力來應對。我們也不會讓它醞釀成影響社會穩定的群體性事件。”他透露,政府有一定的政策儲備,來支持化解過剩產能。更重要的,地方政府會比較穩妥地來處理職工安置、企業債務和銀行貸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