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藻
(相關資料圖)
編輯|雪梨王
當一個叫黃帝的人物從史書中走出來,會帶給人怎樣的震撼?
在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影視片中,屏幕前的年輕人們就看到了一位和自己很像的“軒轅黃帝”。有人驚喜地發現,當軒轅觀察天象和氣候規律時,“眼睛里有星星”。于是大家頓悟,軒轅將為后人打開未來的格局——“我們從這里出發,邁向星辰大海!”
緊接著,彈幕飛揚,年輕一代了解軒轅黃帝事跡后格外振奮,“這里真的太美了”“一聲母親,我直接淚目”“中華文明的起源就在河南”“刻在DNA里的信息沸騰了”……
而長久以來,黃帝只是一個存在于史書中的人物——他是中華道統和治統的重要開創者,開辟了中華文明也塑造了中國人的基因。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文化,黃帝文化在中華兒女心中具有崇高地位。三月三拜軒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自古有之,綿延至今。
對黃帝故里的河南人來說,拜祖更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河南新鄭舉辦的拜祖大典,已經經歷了18個年頭。每一次活動,都是撫今追昔、慎終追遠的靈魂之旅。
在一次次的大典上,我們可以看到青銅時代的器物之美,和諧萬邦的禮儀之美,如今更有了全球直播、虛擬體驗,讓全球華人穿越時空,共同尋根。在新科技手段啟用下,軒轅黃帝似乎成了一個“新人”,他跨越時空和我們對話,凝望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激起華夏子孫血液的律動,“從這里出發,邁向星辰大海!”
“刻在DNA里的信息沸騰了”
為了將“尋根拜祖”的精神內涵具象化,從2017年起,鄭州市電影電視家協會等單位聯合制作了《回家》《祈福樹》《歸來》《5000年很長嗎》等“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相關的主題微電影和雙語獻禮片。
2021年,“90后”青年導演李哲導演、鄭州市電影電視家協會主創的獻禮片《5000年很長嗎》,成為黃帝故里文化、鄭州黃河文化的精品之作。
黃河孕育了整個華夏文明,最集中體現在河南。今年的拜祖大典九項儀程中,黃河文化元素更加突出——嘉賓凈手用的是黃河水;最后一項儀程“天地人和”時,現場展現了大河奔流、河山壯麗的黃河圖畫長卷;儀程中還增加了恭奉“社稷”,集結五色土、敬奉五谷,祈福中華的儀禮環節。
《5000年很長嗎》影片,也以“黃河”的口吻,從奔涌百萬年的“黃河文明”視角,凝視黃帝軒轅開啟中華文明序幕的歷史意義,并引用典籍,展示軒轅制衣冠、造舟車、立法紀、播五谷、筑宮室、創文字、知算數、作干支、定歷法,引領中華民族進入一個大融合、大創造的文明時代。在年輕人聚集的二次元平臺B站,該片收獲了240多萬播放量,曾獲得全站排行榜第30名。
只有從祖先的源頭看,文化生命力才能突顯出來。網友“原來是阿路呀”評論:“春種冬藏,這個詞一出來,我好像‘轟’地一下明白了,中國文明有多偉大,24節氣里蘊含了多大的智慧。”
如果說同根同文是我們共同DNA的左螺旋,那么軒轅融合各族,實現的和平和諧和睦,就是DNA的右螺旋。用影片中的話來說,“有一種力量,在每一次磨難中浴火重生,協和萬邦。你(注:指黃帝軒轅)融合出新的圖騰。九曲十八彎,我蜿蜒出了龍的模樣!”
近年來,河南全方位、立體化、國際化的文化宣傳,惹得其他省份網友羨慕不已。網友“紹興青年”在影評下留言感嘆,“黃河不息,步履不停”。另一位網友則評價,“山東人來給河南打call,河南真的近幾年文宣做得太棒了!”
“你造的舟車滾滾向前,最終迸發出跨越山河的力量。”在軒轅黃帝帶領族人開辟山林、跋涉平原的土地上,他們制造的舟車緩緩前行,與今天飛馳過橋梁上的高鐵交輝相應——這是黃帝與盛世中國一脈相承的最好寫照。
一件堅持了18年的事
在河南新鄭,自古就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農歷三月初三是古上巳節,這個傳統節日是黃帝出生的日子,也是他一統天下,成就豐功偉業的開始。
拜祖大典上,來自兩岸四地、四海五洲的華人身著典雅的漢服,系著黃絲巾,從容穿過漢闕、同心廣場、祭祖鼎、軒轅廟,向黃帝塑像上香鞠躬。
黃帝制定了衣冠禮儀,也奠定了后世漢服的基礎。頭戴巾冠、面龐稚嫩的青少年誦讀古文,寬袍大袖的漢代女子伴著青銅鐘磬、鼓瑟音樂,以及《詩經》中《鄭風·子衿》的朗誦。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認定的九項儀程,盡顯中華禮儀之邦的風范。
這樣的場景,無一不體現出禮儀、華服的獨特魅力。
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春秋時期的典籍中,就記載了在這一天,新鄭人民登具茨山向黃帝朝拜,從唐代起形成了固定的儀程。
1992年起,官方開始承辦祭拜黃帝的民俗文化活動,此后,祭拜黃帝的活動升格為縣級、省級,2006年起由河南省政協和鄭州市政府主辦。
2008年,“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2020年至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響,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以簡約形式舉辦了現場活動,主要在線上“云”拜祖。2023年4月22日的第十八屆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是新冠疫情之后,首次恢復線下大規模拜祖活動。
《大戴禮·帝系》曰:“黃帝居軒轅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軒轅丘,在今天河南鄭州新鄭市,史傳為黃帝的出生以及建都之地,故為黃帝之名號。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黃帝)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大明一統志·古跡》:“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于此故名。”
黃帝及其大臣還命名了新鄭地區的許多山脈和地名,如軒轅丘、軒轅山、風后頂、大魄山、武定河、力牧臺等。與黃帝有關的歷史遺跡有具茨山、避暑洞、飲馬泉等。具茨山的巖石上,至今留存著相傳為黃帝初創文字時刻下的“天書”。
黃帝故里歷史悠久,漢代永平五年(公元62年),在此遺址始建軒轅廟,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在軒轅廟前修建了軒轅橋。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由新鄭縣知事許朝術于軒轅廟前立“軒轅故里”碑,后經2002年和2007年兩次挖掘改建,形成現在的黃帝故里,此后又經過多次施工擴建,在挖掘過程中發現兩處墓葬,經過多次實地考古工作人員的深入挖掘,出土了大量屬于春秋時期和東漢早期的墓葬文物。
黃帝故里系祖壇上,豎立著一對美輪美奐的“春秋蓮鶴方壺”青銅器模型。這件震撼世人的國寶,就是在黃帝故里發掘出來的。它形體巨大,壺高122厘米,寬54厘米,重64kg。雙層鏤雕蓮瓣中央,站著一只展翅欲飛、引頸高吭的仙鶴,翹首望著遠方,造型靈動。
后來的文物專家視其為中國1500多年青銅文明中的巔峰之作,稱其為“壺中之王”“青銅時代的絕唱”。今年提升改造后的黃帝故里園區,系祖壇上這對3.3米高的“蓮鶴方壺”模型居中而立,置放“蓮鶴方壺”的浮雕底座,四面刻有浙江良渚、陜西石峁、四川三星堆、紅山文化、陶寺文化、雙槐樹文化、二里頭文化、裴李崗文化等8個重要遺址的標志性文物,寓意史前時代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多元交融、滿天星斗,八方共祖、燦爛輝煌。
適逢“蓮鶴方壺”在新鄭出土百年,這一展示有著特別的意義。
用姓氏串連起整個民族
今年的拜祖大典上,另有一項“姓氏中國·尋根中原”的文化探源活動。
姓氏是中國人傳遞血脈的文化“基因”,中國的姓氏追根溯源到上古大熊皇朝之華族伏羲帝和女媧帝有熊氏直系家族,歷經大熊、有熊、羋熊、楚熊四個王朝,綿延至今已有3800多年,共153代,歷經77帝,創造了中華史上的上古文明,黃帝就是其直系后裔。
傳說黃帝繁衍了600多個姓氏,經過社會發展,歷史上曾出現過的姓氏有2.3萬多個,已普查到的姓氏僅有4000多個,有文字可考的有3000多個,源于河南的約1800個。
黃帝故里景區有著亞洲最大的“中華姓氏廣場”,設有中華姓氏鼎壇、中華姓氏墻和中華姓氏碑。2006年樹立的中華姓氏墻上,篆刻了當代百家姓及其他有文字可考的3000個姓氏。中華姓氏鼎也叫黃帝鼎壇,鼎腹內共有九條龍,寓意九州,龍首的三顆寶珠象征著國家之光,鼎足為熊足,寓意著黃帝建都于此為有熊。
“姓氏中國·尋根中原”文化探源活動啟動儀式就在新鄭黃帝故里園區尋根門前舉辦。
探源活動聚焦于祠堂、家譜、守祠人,尋根人用腳步丈量河南姓氏祖根地,通過行走中的訪談對姓氏起源進行解讀。活動為期一個月,108位不同姓氏、來自四面八方的黃帝文化和姓氏文化志愿者,將從黃帝故里園區尋根門出發,行走長葛、禹州、魯山、郟縣、葉縣、方城等30個姓氏起源地和姓氏郡望地,各取一捧土、一瓢水,用腳步繪制出一張獨特的“中原尋根地圖”,并帶著尋根成果回到黃帝故里。在108位尋根的姓氏代表見證下,共同栽種下“尋根樹”,組成“姓氏方陣”參加拜祖大典,拜祭人文始祖黃帝。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百家姓愛心粥志愿者齊聲朗誦的《朱子家訓》拉開了“姓氏中國·尋根中原”文化探源啟動儀式的序幕。
河南省社科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張新斌說,上世紀80年代拉開了尋根中原的序幕,多年來,尋根熱長盛不衰,無數海內外中華兒女來到黃帝故里敬拜人文始祖、接受精神的洗禮。“河南是全球華人華僑和客家人的祖根地,又是中華姓氏的主要發祥地和起源地。姓氏,‘親’之魂,它如同一個紐帶,串聯著整個華夏民族。”
虛擬技術讓黃帝變身“新人”
鮮活的影像傳播手段、莊嚴點典雅的儀式,不僅俘獲了年輕人,也吸引著數十萬海外華夏游子。
隨著河南省政府的不斷提升磨礪,拜祖大典成為國家級非遺活動項目,黃帝故里逐漸成為全球華人身份認同的精神家園。2008年4月,由黃埔軍校同學會組織的海峽兩岸近100名退役將領拜謁黃帝故里,認祖歸宗。
近十多年,歷屆拜祖大典,都會通過央視、河南衛視、鳳凰衛視、港臺的華語衛視,以及互聯網,面向全球實況直播。例如2022年的拜祖大典中,與新鄭現場同時,美國舊金山、澳大利亞悉尼、英國倫敦、中國澳門等地,都舉行了拜祖活動,實現全球華人的聯袂拜祖。
今年的拜祖大典直播,借助了虛擬技術的加持,呈現早期中華文明的壯觀情景,增加再現歷史的即視感,沉浸式打造新園區“百步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拜祖現場,嘉賓們移步換景,穿越歷史、穿越時空,尋根問祖、朝拜黃帝。
網上拜祖平臺規范禮制、禮儀,線上線下拜祖保持一致,努力在情境化、沉浸式和視頻化、交互式上拓展,放大網絡傳播效應,激發全球華人祈福中華的強大合力。
為了強化文化傳播效果,今年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還運用了元宇宙、XR(混合現實)等技術,推出XR燈光秀、AI虛擬技術視頻、文化IP、SVG特效、互動游戲等產品,讓參與者“身臨其境”,沉浸式體驗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新的科技手段讓過去停留在紙面上的“軒轅黃帝”鮮活起來,成為一個跨越時空與我們對話的“新人”。
連年成功舉辦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承載著億萬華夏兒女慎終追遠的感恩情懷,承載著華夏兒女對新時代美好未來的向往。而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越來越聞名于海內外,則給綿延五千年的華夏DNA打上了最美的光彩。
從根脈出發,看清自己的面目,充滿文化自信,找到未來的方向。河南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既有厚重的文化資源,又有人才、傳播優勢。18年來,讓黃帝文化一步步“出圈”、“出海”,成為全球華人的精神紐帶,河南人真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