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03日訊
證券時報
財新PMI創半年新高 制造業頹勢稍減
最新公布的10月財新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8.3%,創6個月以來最高,較9月的47.2%明顯回升。但財新PMI已經連續8個月處在榮枯線下方,也說明面臨產能過剩和需求疲弱的雙重擠壓,制造業仍壓力重重。
“PMI小幅回升表明制造業整體放緩勢頭有所減弱,前期陸續出臺的刺激措施已開始發揮效應。”財新智庫首席經濟學家何帆指出,總需求疲弱依然是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阻力,而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降帶來的通縮風險也值得警惕。
興業銀行經濟學家張帆指出,10月財新中國制造業PMI好于預期,但這并不意味著該指數所涵蓋的中國中小型制造業企業的經營狀況已經走出困境。
分項數據顯示,新出口訂單指數為6月來首次返回擴張區域,暗示內需疲弱可能是抑制需求的一個關鍵因素,采購數量指數已經連續第四個月位于50%下方。而訂單不旺導致產出活動低迷,也讓制造業PMI就業人員指數在最近兩年持續在50%下方徘徊。
價格方面,受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降影響,制造業者投入價格指數已經連續15個月處在50%下方;而為了提振客戶需求,生產商紛紛調降產品售價,出廠價格指數也已連續15個月處在萎縮區域。
張帆認為,中國近期推出的系列經濟刺激措施,在未來幾個月可能提升財新采購經理人指數的表現,但大公司和國有企業比小公司從政府的政策中獲益更多,這從代表了國有大中型制造業企業的官方制造業PMI好于財新制造業PMI的狀況就能看出。
1日出爐的中國官方制造業PMI持平于上月的49.8%,表明隨著政策逐步落地,經濟增長保持趨穩態勢。不過官方非制造業PMI創近7年來新低至53.1%,表明經濟需求偏弱局面并未根本改變,穩增長政策措施仍需抓緊落實。
“兩組PMI數據都反映實體經濟在四季度開始企穩。”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表示,官方PMI的持平說明國有和中大型企業已經開始受益于政府以拉動基建投資為重點的穩增長政策,而以中小企業和出口外向型企業樣本占多數的財新PMI之前有超跌的傾向,反映中小企業對經濟前景相對悲觀的情緒。
章俊稱,目前來看,整個經濟在四季度企穩將有助于中小企業情緒的改善,而在實際層面,中央的穩增長政策對中小企業也有一定外溢效應,同時政策也有一定程度的傾斜,如最近幾次雙降中都包括了對小微企業放貸額外的正向激勵,不過,經濟下行的壓力仍不可忽視。
習近平:進一步提升我國裝備制造能力
中央聚焦五大領域深化農村改革
保本基金扎堆發行 多只提前結束募集
期市成交額三連降 10月份環比下降22%
雙十一來臨 中概電商股表現分化
溫州打造特色基金島 推動金融改革
638億港元!港府外匯基金創最大季度虧損紀錄
上海迪士尼敲門 題材股分階段受追捧
三劍客論股市 波動中尋機遇
再論對SDR的若干誤解
澤熙產品賬戶未凍結 命運走向引人關注
人民幣中間價漲341點創新高 即期意外大跌
興業證券將分拆子公司在港上市
華融獲消費金融公司牌照 出資比例達55%
首頁123下一頁尾頁 單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