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計委下發的“二、三級綜合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標準”征求意見稿,引發爭議和“吐槽”。該標準擬在醫院“服務質量”一節規定:三級醫院住院患者死亡率≤0.8%,住院手術死亡率≤1.4‰;二級醫院住院患者死亡率≤4.0‰;住院手術死亡率≤0.28‰。(7月28日新京報)
患者意外死亡是引爆醫患關系的烈性炸彈,在此語境下國家衛計委擬定患者死亡率,深有保護患者之意。但從互聯網征求意見情況來看,網友對此廣泛質疑。衛計委對死亡率的擬定,對患者而言,到底是“愛”還是“害”?
大家普遍擔心的是,衛計委規定死亡率,猶如給二、三級綜合醫院上了一道枷鎖,橫了一條硬杠。醫院為創級評優或保住名譽,會不會拒收重病號,或者趕走病危患者。以上擔心絕非杞人憂天,如眾網友所言,“以前醫院為了控制醫保總額,拒收醫保病人;以后醫院為了控制死亡率,又怎么保證醫院不會拒收危重癥病人呢?”
有此擔心的不僅是廣大群眾,還有眾多醫生。面對新規,醫生們更為為難。懸壺濟世、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但迫于考核治標和利益考慮,善良的醫生們該如何抉擇?選擇“職業道德”還是“生存利益”,畢竟醫生也是單純的社會人,這種選擇太焦灼。
雖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相關負責人回應,,標準中顯示的住院患者和住院手術患者死亡率數據,只是對二、三級醫院基線調查獲得的客觀情況、行業平均水平的實際表述,并非要求達到的目標,不會導致醫院為此拒收重病人。由此就推斷醫院不會拒絕病人,在筆者看來,衛計委方面多少有點“牽強附會”和“一廂情愿”。把衡量服務質量的量化杠桿明擺在哪里,卻說并非要求醫院達到目標,醫院和名校一樣,以牌子和名聲立足,打響名聲、樹立名牌靠的的是高超的醫療水平和優質的服務質量,而死亡率很大程度上就決定著一家醫院的業界口碑和“江湖”地位。
所以,如專家所說,死亡率最多只能作為參考性標準,而非強制限定。我們不可否認個別醫院的個別醫生職業道德缺位,造成患者不正常死亡,但那畢竟是個例,絕大多說醫生職業素養都是過硬的。如果因為死亡率的硬性規定,個別醫院被迫把死亡率擋在醫院外,那么衛計委對患者的“關愛”,最終就變成了無情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