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試驗區近日發布了第二批金融創新案例,顯示大部分和企業跨境資金相關的業務在區內便利度有所提高,并且還幫助企業顯著節省了融資成本。
記者采訪發現,人民幣境外借款成為目前自貿區內企業最受歡迎的業務之一。以前中資企業如果想爭取境外借款,需要通過層層審批。隨著上海自貿區人民幣跨境借款業務的開啟,意味著中外資企業在境外借款事項上享受了同等待遇。
境外借款人民幣的好處顯而易見,當前境內資金面較境外偏緊,境外借款就意味著融資價格較低。華僑銀行(中國)上海自貿區支行行長胡海表示,區內企業的人民幣融資成本平均降低了10%-20%,部分甚至降低更多,這主要取決于企業自身的資信情況及金融機構的資金成本。
比如,上海銀行近日作為中間方,成功撮合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及上海商業銀行、上海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共同出資人民幣3000萬元在境外組成銀團,對該行客戶外高橋保稅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跨境人民幣貸款。3個月左右的時間就放款了,算上財務成本,融資成本在5%左右。
據介紹,目前自貿區內企業從境外借用人民幣資金途徑多樣,可以向境外銀行借款,也可以向其母公司借,目前主要資金來源于香港市場。“由于自貿區跨境人民幣境外借款業務需求較大,導致香港市場的人民幣利率逐漸上升,目前在香港借款的人民幣成本年利率在4.5%至5%之間。”張欣園坦言,“事實上,臺灣市場的人民幣存量也很可觀,區內企業不妨考慮去臺灣市場融資,價格可能比香港市場更劃算。”
融資成本降低固然給企業帶來重大利好,但企業也并非想借多少就能借多少。
在借款總額方面,上海自貿區引入了資本杠桿率概念——企業最多借實繳資本的1倍,非銀行金融機構是1.5倍。“這個參數是靈活的,如果發現有大量短期資金或大量資金跨境流動,可以對參數進行調整。”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國際結算部總經理張欣園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