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4月發生的“13中森債”兌付風波和“12華特斯”發行人破產重組事件,私募債實質性違約近日再鳴警鐘。
就在“12金泰”被曝已于7月10日本息違約之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天津市消息人士處獲悉,由中信建投作為主承銷商,2012年末在上交所備案的中小企業私募債“12津天聯”,其發行人天津市天聯濱海復合材料有限公司(下稱“天津復材”)及其控股方天津濱海天聯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天聯集團”)董事長王吉群已失聯多日。
接近天聯集團的工作人員稱,該公司目前面臨大量訴訟,經營或難以為繼。原有核心技術人員及管理層幾乎全部離職,僅有個別員工還在處理后續事宜。
7月中旬,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次致電王吉群常用手機號,均顯示“關機狀態”。“這并非一日兩日聯系不上,今年春節后他已經下落不明。通過當地司法機構也難以查詢到他的下落。”上述天津消息人士稱。
由此引發的現實問題是,由于上述私募債的投資者已執行回售權,這意味著原本發行期限為兩年的“12津天聯”將在7月28日到期。若該筆5000萬債券逾期未付,則有可能演變為中小企業私募債實質性違約,投資者面臨血本無歸的風險。
違約風險早有先兆
盡管董事長已失聯多日,但吊詭之處在于針對“12津天聯”及企業可能違約的風險信息,目前并無任何公開信息披露,僅可在天津法院網查詢到部分與此事有關的開庭公告。“一是案件還沒受理完,最終判決結果還沒出來;二是可能與此事的關聯方對最終協調結果還有期待,目前仍在談判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天津市官員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7月21日試圖聯系中信建投投行部未果,接近中信建投的相關人士表示:“早就聽說發行人出了些問題,但大家還寄希望于擔保方。不過沒想到事態有所惡化。目前還未到違約日,投行部仍在協調過程中。”
據募集說明書,“12津天聯”發行規模為不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發行期限為24個月,并于第18個月末附投資者回售選擇權。投資者自發行之日起第18個月末有權選擇在回售登記期內將所持的全部或部分債券按面值回售給發行人,或選擇繼續持有。記者獲悉,投資者日前已決定執行回售權。
“12津天聯”采用單利,按年計息,不計復利。每半年付息一次,到期一次還本,最后一期利息隨本金的兌付一起支付。“今年1月,天聯復材對這筆債券已基本上還不出利息了,后經天津市相關部門的協調由擔保方強制執行付息,當時已經出現違約的預兆了。”上述天津消息人士說。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得的內部資料,天津復材是2009年11月在天津濱海新區漢沽化學工業區成立的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為玻璃鋼夾砂管道及玻璃鋼制品等高分子復合材料制品的研發、制造、銷售及安裝。其前身為河北天聯實業有限公司,1995年在玻璃鋼生產基地河北衡水成立,并于2002年遷至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并更名為天津天聯復合材料有限公司。2007年公司組建集團,更名為天聯集團。
梳理該公司的股東變化可發現一條清晰的脈絡,即王吉群始終牢牢控制該公司的經營權。2009年,天聯集團將主營業務復合材料產業的相關核心資產整合注入,并出資現金2000萬元發起設立天聯復材。一年后,天聯集團以現金增資1000萬元,增資后占注冊資本比例為100%。
2010年年末,天聯集團、董翔、張啟國、徐慶芳以現金9800萬對公司增資,其中注冊資本及資本公積各占該筆增資的50%。次年4月18日,PE公司科橋投資以現金4200萬元對公司增資,具體增資方式與上次相同。
上述接近天聯集團的工作人員稱,“雖然天聯復材共有5方股東,但實際控制人仍是王吉群。PE公司2012年投進來的錢基本上都被天聯集團作為母公司挪作他用。而其他幾個自然人則跟王吉群本人關系密切。其中,徐慶芳還與王吉群是關系很好的朋友,與天聯集團共同投資了一個鐵礦公司,名為臨城縣盈西選礦有限公司。”
不過,自從王吉群失聯后,事情則向另一個方向演變。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日前間接聯系到科橋投資相關人士,對方證實了有關“資金挪用”的說法,并表示早在今年上半年發現天聯復材的財務問題后就向天津市法院提交了訴狀,彼時,天聯集團的財務經手人員已幾乎全部離職。
“除了科橋投資起訴了天聯集團,張啟國也已起訴天聯復材。”上述工作人員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