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利益**
與原油不同的是,美國成品油的價格是在國際市場制定,并緊跟布蘭特等國際指標油價,而不是西德克薩斯中質油或Bakken等國內指標原油。
目前美國煉廠每天出口逾100萬桶餾分油、50萬桶汽油和20萬桶航空煤油,套利能夠保障美國消費者加油時支付的價格與國外駕車者相同。取消原油出口禁令對價格影響甚微。
禁止出口最重要的影響是,通過人為壓低國內原油價格,但按國際水平制定成品油價,從而把國內原油生產商的利潤轉移給煉廠。
出口禁令以犧牲石油生產商和資源所有人的利益為代價,提高了煉廠的獲利,并保障了他們的市場份額,但沒有讓消費者享受到更便宜的能源價格。
從公共利益和國家安全角度講,實行出口禁令有時說得通,因為此舉可以把美國石油留給本國消費者,并維持國內石油行業的繁榮。
但該禁令沒有起到這樣的效果。每天已經有超過400萬桶的石油和液化產品出口,主要是柴油、汽油和液化石油氣。
頁巖氣革命促進了美國油氣領域的就業增長,并降低了天然氣和油品的價格。
鉆探技術的進步讓美國在油氣生產方面享有很強的比較優勢,而且美國應側重于讓油田產量和就業最大化,而不是補貼根本不需要幫助的煉廠。
原油出口禁令不合邏輯、沒有必要,且只會使一小部分專注國內市場的煉廠股東更加富有。
對美國普通民眾來說,此舉無助于促進就業,也不會降低燃料價格。在美國官員們推動貿易自由化、反對其他國家制造壁壘的時候,此舉反而會給美國帶來虛偽的名聲。比如,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美國就提出反對。
提高國內產量、盡量降低石油進口并努力擴大出口,這些都可以降低全球油價波動,確保盟國獲得穩定的能源供應,并使與美國敵對的其他能源出口國影響力下降,從而服務于美國的戰略利益。
對于國會和總統來說,有充分的理由解除過時的原油出口禁令。一旦中期選舉結束,國會和白宮就應立即行動。
繼續實施出口禁令,只會被視作代表少數煉廠所有者利益的自私、專橫的保護主義行為。(完)
(審校 張荻/王興亞)
撰稿 John Kemp 編譯 張濤/艾茂林/李春喜/蔡美珍/李爽
(來源路透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