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煉油商最近10年一直是自由貿易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因此,有些人繼續賣力地游說維持具有保護主義色彩的原油出口禁令,顯得非常可笑。
據美國能源資料協會(EIA),2005-2013年,國內消費的原油產品減少幅度僅略高于每日200萬桶。
煉油商轉向出口市場以彌補這個缺口,成品油和其它燃料的出口同期增幅略低于每日200萬桶。
美國煉油業的復蘇源于頁巖氣的興起,但如果沒有能保證其進入出口市場的自由貿易政策,它是不可能復蘇的。
對歐洲、拉美和亞洲的出口,對于美國煉油業的生產、利潤和就業日益重要。如果沒有出口的支撐,國內對汽油、柴油和燃料油(2980,0.00,0.00%)的需求下降,早就迫使許多煉廠關門了。
有些主要頁巖油生產商一直在進行游說,要求取消對原油出口的限制。多數煉廠都默認,自由貿易也適用于未經加工的原油。
但一些規模較小的、更偏重國內市場的煉廠繼續反對放松或取消原油出口限制的任何努力。四家小型煉廠組建了國內能源消費者和煉油商聯合會(CRUDE)來游說國會和白宮,反對廢除施行了40年之久的禁令。
最初推行原油出口禁令,是為應對1973年石油危機。當時,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OAPEC)減產并禁止向美國和荷蘭出口石油,對他們支持以色列進行還擊。
來自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布扎比、巴林、卡塔爾、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供應中斷后,美國頒布石油出口禁令,初衷是為美國消費者保存美國能源。
隨著21世紀戰略環境發生變化,禁令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但反對取消禁令的人認為,允許原油出口會推高能源價格并導致煉廠關閉,從而損害美國消費者和工人的利益。
這兩種情況都不太可能成真。一邊是幾乎完全限制原油出口,另一邊又允許精煉油品隨意出口,這種做法并不合理。
**零售油價不受影響**
允許原油出口,不會抬高美國公司和消費者使用的汽油、取暖油等成品油的價格。
**煉油業崗位**
反對開放原油出口的人士認為,一旦解除禁令,可能造成一些工作崗位流失,煉廠可能關閉;不過,沒有真正理由預期會出現這兩種情況。
美國煉油業者將因為接近產油地的地利之便,而繼續擁有成本優勢。多數煉廠也比歐洲及拉丁美洲的競爭對手發展成熟許多,因此也擁有技術優勢。
如果解除原油出口禁令,不太可能會有大規模的煉廠關閉或裁員。此外,光是聚焦于煉油業工作崗位,未免太過狹隘。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LS)資料,美國煉油業直接雇用員工人數約7.6萬人,相形之下,油氣開采領域的直接雇員超過21萬人。
過去10年來,煉油業創造的就業崗位不到1萬個,而油氣產量成長則創造了近10萬個崗位,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
根據BLS資料,石油生產領域及煉油領域的薪資水平接近,原因之一在于,許多石油工程師及其他高級技術雇員,在石油業的上游或下游都同樣能夠找到工作。
政府政策應該是致力于在石油業各環節盡可能增加高薪工作,不論是上游、中游或下游,而不是只針對其中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