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依靠強勁內需而在全球航空業陷入困境之時依然保持增長勢頭的中國民航運輸業,近兩年來在諸多對航空業不利因素影響之下也開始陷入增長乏力的困境。
除了在7月接連發生的三起重大空難帶來的心理恐慌之外,軍事活動對民航運行造成的影響、匯兌收益減少以及不正常天氣等因素都將給本已經降速的國內航空運輸帶來更為負面的影響,其影響已經在上半年的業績中開始顯現。
連遭打擊
從7月29日持續至30日的一場雷雨天氣,使北京首都機場開啟了運管委應急會商機制,當天從北京飛往寧波、上海、杭州等十多個東部和南部城市的航班受到影響。
一共有140架次航班在當天上午被取消,而因此造成的影響則需要更多時間去消化。
這只是近期航班不正常現象的部分體現,約一周之前,國內航空公司先后接到通知,稱自7月27日到8月2日,濟南、青島、合肥、南京、上海虹橋、上海浦東、杭州、寧波、無錫、連云港、鄭州、武漢12家機場的航班總量要下調25%。
正值7月暑運旺季,按照以往的規律,每年第三季度是傳統旺季,航企往往會增加航班的密度,一些熱門航線還會更換為更大的機型執飛,票價水平和平均客座率均會保持在較高的水平線之上,全年業績的好壞與這一時期內的營收息息相關。
根據前述“通知”中公布的內容顯示,航班量在旺季被削減的原因主要來自于空域被“其他用戶占用”。
事實上,據一位國內航空公司人士透露,今年空域流量控制明顯要多于往年,自7月初開始便經常發生這類狀況,使得航空公司疲于應對。
“最近航班客座率都很高,很多航線還加密了班次,一些東部和南部的熱門航點和航線尤其如此,但恰恰是這些‘熱點’地區遭遇到比較多的流量控制,對于航空公司而言壓力非常大。”一位國有航空公司負責地面服務的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面對這一特殊局面,涉及到空域管理和使用的各方不再像此前置之不理,而是通過通知、預警以及新聞發布會等方式將部分信息對外披露,顯然也是對造成目前這一狀況可能引起社會輿論等方面壓力反彈而做的針對性準備。
7月31日下午,在國防部召開的例行記者會上,新聞發言人耿雁生坦陳,軍事活動對民航航班運行造成的影響。但他表示,國防部已經提前對外發布了消息,影響客觀存在,各國概莫能外。
耿雁生表示,“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軍事演習對航班飛行的影響,軍隊和民航有關部門保持密切溝通和協調。在演習前,軍隊及時將演習情況通報給民航部門。按照分工,民航局和國防部分別發布相關消息,相關航空管部門采取了新辟臨時航線、劃設保護區、制訂繞航改飛計劃等措施。國家空管委辦公室也派出多個軍地聯合工作組,到繁忙地區和機場進行督導和協調,這樣一些工作確保了空中飛行安全和飛行秩序。”
一位國內民航空管部門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雖然流量控制對于中國民航業而言并非罕事,但如此集中度高,持續時間長并且影響區域廣泛的流量控制確是首次遇到。”
對于航空公司而言,在旺季遭遇大規模的運力難以釋放,對收益而言影響巨大。一位國內航空公司的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最嚴重時一天損失就超過千萬,并且還造成旅客對民航的信任度下降,部分分流向高鐵,“經濟損失只是表面的,實質上對這個行業的影響會造成內在的負面影響,并且難以消除。”
事實上,國內民航業賴以生存的“內需紅利”早已經呈逐年下滑的態勢,除了經濟環境帶來的影響之外,高鐵的競爭、三公消費縮減都在一定程度上對民航業帶來負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