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加速深耕中國市場
UPS全球公共事務總裁蘭尼認為,吸引規模更大、強度更高的競爭企業進入,有助于提高中國物流行業的整體水平。截至目前,UPS和聯邦快遞都未公布其在華的業務規模,但都將中國視為其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
外資公司在中國市場的“耕作”正日益深化。2014年5月,UPS在北京開設全新的合同物流倉儲中心,能在市區內提供4小時配送服務,并向全國主要城市提供次日配送服務。6月,UPS開通中國至歐洲鐵路貨運,拓展多式聯運速遞服務組合,這一服務將幫助客戶有效平衡供應鏈成本與運輸時效。該鐵路貨運與現有的貨運與公路運輸服務網絡相結合之后,速度將比海運快50%,成本比空運低70%。
與順豐、圓通等國內企業相比,外資巨頭的優勢主要在于物流信息化、標準化水平較高;物流基礎設施綜合效率較高;服務能力較強。現階段,國內快遞公司業務主要集中在包裹遞送等中低端領域,而外資企業大多提供“供應鏈管理”等增值服務。相較之下,外資企業服務價格較高。
物流成本一般為運輸費、倉儲費、裝卸費、增值作業費和營運間接費用等5項。外資物流公司在壓低成本方面做的努力主要包括,一方面,提供綜合化的物流服務,并且注重項目物流,這有利于形成規模效應,減少運營間接費用;另一方面,不斷完善物流信息化配置,這對整體管理有重要意義,對降低物流成本效果較為明顯。
抓緊轉型謀求突破
業界有一種推測,到2020年,我國大型快遞企業最多有8家,其他的都是中小型快遞企業。不過目前這些快遞公司的日子都很艱難,要想一直站在這個舞臺上,快遞企業就必須謀求突破。
根據對美國和歐洲快遞企業的研究,未來大型快遞企業會向綜合物流提供商轉型,中型快遞企業向專業化快遞企業轉型,小型快遞企業則向個性化快遞企業轉型。
其實,國內快遞企業已經開始轉型。首先是大型快遞企業向綜合物流企業的轉型,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順豐速運。從做快件速遞到冷鏈物流和供應鏈管理,再到普貨運輸……順豐速運要打造的是一個綜合物流超市。此外,“四通一達”其實也在沿著綜合物流的方向發展,不斷尋求更廣泛的業務范圍。
此外,隨著快遞行業分工越來越細,小型快遞企業做個性化服務其實很有優勢。比如專門做冷鮮配送、做同城快件或者做母嬰電商配送,只要企業肯鉆研,一定會有發展空間。細分市場是今后快遞企業轉型的重點方向,快遞市場分工越細,說明產業質量越高,順豐速運、韻達快遞都在深耕細分市場,這說明我國快遞企業正在走向成熟。
在未來全球快遞產業國際化分工當中,我國快遞企業應該盡快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能只追求業務量,更要提升服務質量。“在快遞行業提速升級的當下,快遞企業一定要明確自己的定位,找準轉型的方向,如果企業發展不順,對整個快遞產業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崔忠付說。(經濟日報記者 劉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