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力促快遞業內外資公平有序競爭。進一步放開市場,有利于倒逼國內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升服務水平,讓快遞這一朝陽產業更加紅火,為刺激居民消費創造條件,便利廣大商家和億萬群眾——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2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開放國內快遞市場,推動內外資公平有序競爭。這正是要發揮鰻魚效應,讓國內外快遞企業同臺競爭,倒逼國內企業改善經營管理能力,提升服務水平。可預期的是,國內著名的快遞公司順豐、EMS以及“四通一達”將與外資物流公司展開更加激烈的競爭。
其實在不久前,UPS和聯邦快遞(FedEx)兩家外資物流公司已經先后在北京地區取得了國內快遞運營牌照,并且UPS已獲得在國內33個城市開展快遞服務許可。2009年,新《郵政法》頒布實施,早已在中國市場開展快遞業務的外資物流公司開始向中國政府申請國內快遞許可。2012年,國家郵政局就已批準兩大外資快遞巨頭聯邦快遞(中國)有限公司、優比速包裹運送(廣東)有限公司(即UPS)經營國內快遞業務。
外資快遞一直看好中國市場的成長前景。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主任趙玉敏表示,“隨著外資快遞巨頭進入國內快遞市場,將加劇市場競爭,提升市場效率。”她分析認為,一方面,外資企業進入將加劇國內市場競爭,不僅中小快遞企業,即使大型快遞企業也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另一方面,外資快遞巨頭經營模式成熟,在管理、信息技術等方面具有競爭優勢,這些都將促使國內快遞企業加強經營管理,提高服務質量。
提升服務迫在眉睫
中國已成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快遞業市場,進一步開放快遞市場為國際快遞巨頭進軍中國市場拓寬了道路。
盡管從業務量來講,我國已是快遞業第二大國,但國內快遞企業的收入只相當于外資快遞企業的八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而且國內快遞企業的服務能力與國際水平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同時,快遞企業近年來一直在加快市場拓展的步伐,大型快遞企業的網點遍布全國各大城市,甚至下探到農村基層市場。快遞企業的進步讓人很是欣慰,但快遞企業服務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的短板卻成為高速增長背后的隱憂。
由于競爭激烈,大部分快遞企業選擇了以低價來獲得市場份額,這種低價競爭也讓快遞企業掙扎在生死邊緣。目前快遞行業出現了“三化”現象,即微利化、無利化、競爭化。
諸多快遞企業一味追求擴張速度,又進行低價競爭,因此無暇顧及服務品質,也沒有能力在服務上進行提升。以快遞產品為例,盡管很多快遞企業都意識到要推出差異化、有特色的快遞產品,當日達、次日達、隔日達等產品也都相繼出現,但是這些快遞產品同樣存在不少問題。
業內人士認為,只有擁有產品標準,才能相應提高服務質量,監管部門才有監管的依據。比如說一款當日達快遞產品,制定標準要求下午3點到達,那就必須按照此標準執行,如果達不到就要對消費者進行賠償。但是沒有哪家快遞企業可以明確告訴消費者快件具體的到達時間。
連最基本的時間要求都達不到,更深層次的服務就更遙遠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秘書長崔忠付認為,目前國內快遞企業已成規模,抗壓能力也在增強,盡管兩大國際巨頭進入國內快遞市場短期內會對行業產生一定影響,但從長遠來看,會為國內快遞企業帶來先進的管理和運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