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近期,江蘇省質監局公布了一起涉及到1800多床棉被的“黑心棉”事件。讓人吃驚的是,這些“黑心棉被”竟然全是通過政府招標采購來的,并且還被分派給了養老院里的老人們使用。
愛心翻倍值得高興,愛心購買物有所值的物品價格翻倍值得欣慰。但愛心購買的劣質物品勢必讓人噓唏,愛心購買價格翻倍的劣質物品肯定讓人大跌眼鏡、驚恐不已。如果再加上政府招標采購價格翻倍“敬老”的劣質物品頭銜,不撥弄民眾的視神經,撩撥民眾的話語權都不可能,更有“打破砂鍋問到底”之心。筆者以為,對江蘇省六合區民政局價格翻倍的敬老“黑心棉被”真相不能當“看客”。
其實,最近一段時間,有關政府采購中的不公平和違規問題屢見報端。什么天價的電腦、U盤、藥品、紙巾等價格高于市場價格、品相低劣的怪現象頻頻出現。就像報道中事例一樣,價格僅67.5元的“黑心棉被”竟然價格翻番,以140元價格采購給養老院,供老人使用。至于這1800床“黑心棉被”有沒有問題?無生產資質的企業是怎樣接到政府招標訂單的,有無貓膩?政府采購部門,招標的價格監管是否到位?相信毋庸多言,明眼人“都懂的”。
毋庸置疑,推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出發點、立足點是好的,讓公共服務遠離腐敗“病毒”,防止公共服務成尋租和腐敗新災區,抑制分散采購過程中的尋租行為,節省財政收入。然而事實上,諸多怪現象的一再發生,徹底背離了政府采購體制的初衷。或許這就是“利益盛宴”下的弊端,讓政府的采購“丟失”了它的初衷。就像報道中事件,一個不符合《政府采購法》必須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一個沒有此項經營項目供貨單位,連投遞標書資格都沒有單位,卻能成功中標,此般所為是何原因?是誰為一個沒有資格的單位“公關”的?這樣不規范的招投標,不僅沒能減少交易成本,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難道真是無利不起早,有利益均沾之嫌?價格翻番“黑心棉被”難道真要把“廚子承包鐵路工程”“木匠承包水庫大壩修建“的鬧劇反復上演?它掌摑著誰的“臉”?
不可否認,部分地方政府采購輪流坐莊、內定現象,加上一些行業潛規則的誘惑依然十分嚴重。就如1800床“黑心棉被”雖然被燒,但問題依然存在一樣。它燒不掉“真相”,更堵不上采購中的“漏洞”。因此相關部門對事件的“零容忍”應該當機,對事件的“零處罰”應該立斷。要查查有沒有權力大量插手干預采購,為頗有心計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機;查查招標投標中有沒有“小圈子化”現象;查查有沒有“眉來眼去”“假戲真做”“坐地分肥”;查查有沒有在細枝末節上玩文字游戲,不公開透明,存在著湊預算、拿回扣等。
無生產資質的企業接到政府招標訂單,能以一倍多的價格賣給政府采購部門,不管里面有沒有文章終究不是一件幸事,需要真相說明。希望其他地方政府引以為戒,建立健全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機制,完善招投標制度;完善財政審核制度,做好預決算審核和項目資金使用情況監管工作;嚴格的追責制度,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嚴厲的懲罰;建立公開機制,將購買服務的整體過程全部公開,破除特權,充分利用輿論和群眾的力量進行監督。打破政府采購的價格虛高,采購中的種種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