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政失者在草野
“官員的綽號往往是腐敗的信號。”福建社會法學學會會長湯黎虹說,腐敗官員的綽號并非案發后才有,而是案發前就在民間流傳,路人皆知。
桂林理工大學教授曾鵬認為,官員綽號是群眾對官員形象的另外一種概括,每個綽號的背后都會流傳著這樣那樣的故事。這些綽號反映出的問題已經很集中、很明顯。
一位常年從事紀檢監察工作的辦案人員向“中國網事”記者透露,在日常監督和案件偵辦過程中,辦案人員收集大量信息中,就包括官員的綽號、官員所在單位的聲望、官員在主管行業領域的口碑等等,“這些實際上都是官員是否清廉,是否經得起各種誘惑的有力佐證,也是深度偵辦案件的關鍵因素。”
楊天保認為,官員綽號存在這樣一個現象:一二把手有綽號,三四把手沒聲音,考察升遷的時候,綽號往往被認為是有魄力、有膽識、有突破能力的標志,但落馬之后,綽號就成了貪污腐敗的佐證,“可以從這些綽號中及早發現一些官員存在的問題,及時糾偏。”
湯黎虹建議,針對落馬官員的“綽號”,應該有的放矢地清理這些綽號背后暴露出的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干部隊伍等一系列問題,“亡羊”之后,應該找到漏洞及時“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