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網】(作者 Mark Mobius)東南亞是如今全球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對我們來說,盡管這個地區有些起伏不定,但它的未來是光明的。總體而言,我們認為,作為長期投資者,東南亞存在著不少積極因素,如區域合作可以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
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成立于1967年,當時包括五個成員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如今已發展到10個成員國,其中包括新興的前沿市場緬甸,那里最近舉辦了第24次東盟首腦會議。東盟于1997年授予緬甸區域成員的地位,那時緬甸還是一個孤立的國家,隨后的對話與來自東盟的壓力對緬甸的對外開放起到了很大作用,帶來了鼓舞人心的積極政治和經濟變革。例如2008年的熱帶風暴納爾吉斯過后,東盟設法說服緬甸政府允許外國人道主義援助進入,以幫助其公民。東盟把其目標概述為推動成員國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以及促進地區和平。
東盟經濟共同體(AEC)預計將于2015年取得成果,雖然有些人認為,這個期限可能有點太過雄心勃勃。東盟經濟共同體代表了一個共同市場,預計將包括6億人口,總值近2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數據來源于:世界經濟論壇)。AEC預計將有以下主要特征:(a)單一的市場和生產基地,(b)競爭高度激烈的經濟區域,(c)公平經濟發展的區域,以及(d)一個完全融入全球經濟的區域。當然,金融、經濟一體化和必要的改革面臨了巨大的挑戰,包括文化和政治差異,但這些挑戰是可以克服的。
我們認為,這個經濟共同體的形成相當令人振奮,代表了一個類似于歐元區的區域。它應當能讓公司在任何東盟國家建立工廠,并輕松地進入這些市場。不同國家生產的零部件在跨國界運輸時,所受的限制或稅收盡量減少,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歐盟的成功組建為東盟提供了一個藍圖,也使東盟國家能從歐洲人所面對的問題中得到學習。從長時段來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某些方面的市場影響力可能會和中國相當,區域貿易的增加有助于減少其對美國和中國的依賴。與美國或中國市場相比,個別東盟成員國市場小,流動性較差,但結合一起,這個地區可能會成為一個更大的市場力量和全球性大國。對此,中國非常清楚,尤其是最近在中國南海的領土爭端發生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