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即將到來。據報道,在利益驅動下,一些網絡祭祀平臺亂象頻出:有的縱容用戶給活人亂建網墓,將網絡祭祀變成網絡暴力;有的對反面角色等堂而皇之地加以祭拜,公然挑戰社會公序良俗的底線;一些祭祀平臺開始設置“香火排行榜”,祭拜品越多,紀念館排名就越高,并設計了復雜的供品道具和套餐體系,誘導祭掃者充值打榜,把網絡游戲、直播的“規則”引入祭掃活動,讓本應嚴肅的清明祭奠跑偏、變味兒。
清明節文化的核心內涵是慎終追遠,蘊含著感恩紀念、敬畏生命的精神特質。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全面到來,網絡祭祀平臺應運而生,因其無可替代的優勢,成為不少人在清明時節祭祀親人、追念先祖的首選。然而,也正是網絡祭祀平臺被賦予了特殊屬性和意義,從而讓某些無良商家從中看到了“商機”,將平臺視作“搖錢樹”和“聚寶盆”,想方設法設置各種套路和陷阱,利用祭祀者的情感進行道德綁架,從中牟取不義之財,導致行業亂象叢生,公眾詬病久矣。
網絡祭祀體現時代和社會的進步,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一方面,平臺提供社會化服務,合理收取費用,既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新需求,也促進了平臺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平臺改變了傳統祭祀方式和理念,營造了移風易俗、低碳環保的清明新風尚,對于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有裨益。因此,在網絡祭祀成為人民群眾一種重要情感需求的今天,我們決不允許各種亂象大行其道,決不允許綠色文明的網絡祭掃遭到污染。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遏制和整治網絡祭祀平臺亂象,除了廣大網民要自覺抵制歪風邪氣之外,相關部門更要盡早建立常態化監管機制,為平臺畫紅線、立規矩,實施動態巡查,發現違規違法行為及時介入,嚴肅查處,倒逼平臺履行主體責任,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再者,網絡祭祀已經成為一種時代發展必然。因此,在網絡祭祀平臺商業化的選項之外,政府部門還可以探索嘗試建立公益性網絡祭祀平臺,為人民群眾提供“增值”服務,更好地促進網絡文明祭掃成為一股清明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