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河南經濟報 記者 郭俊娟
“多種施肥模式試驗示范成效明顯,爭取及早實現‘氨排放降低40%,氮淋溶降低40%’目標。”3月5日,在國家土壤質量新鄉觀測實驗站,“北方集約化農區不同來源氮素遷移轉化特征及氮高效氮長效機制”任務負責人、河南省農科院植物與資源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黃紹敏向與會專家介紹該任務進展。這是記者在“基于氮高效氮長效的農業面源污染源頭減控機理與技術”課題推進會上看到的場景。
“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部省聯動項目“北方集約化農區氮素面源污染發生過程與調控機制”首席專家、河南農業大學校長介曉磊等專家全程參加了會議,與會專家對該項目取得的成效給予肯定。
在國家土壤質量新鄉觀測站,與會專家現場觀摩了長期不同施肥模式下小麥長勢與土壤質量明顯差異。據介紹,黃紹敏團隊依托國家土壤質量新鄉觀測站,利用1990年開始的“潮土肥力與肥料效益長期定位試驗”和潮土質地微區試驗,2016年又與河南心連心化學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展了新型氮肥農學與環境效應定位試驗和滲濾池微區氮遷移試驗,開展了北方潮土區小麥玉米輪作場景下的氮肥高效長效篩選與驗證,長期監測化肥氮、有機肥氮在農田中的氨揮發和氮淋溶特征、氮素轉化過程,解析了土壤質地、團聚體、土壤溫度和蒸發等影響因素,逐步揭示了氨揮發減少、氮淋溶降低的機理。
團隊還研發了化肥氮高效利用的途徑,通過多年多點試驗,課題組篩選出適宜不同農田場景的氮高效肥產品與用量、復肥配方、作物種植密度、小麥秸稈覆蓋,篩選了3個氮高效小麥品種,正在集成適合不同場景的技術模式,爭取實現氨排放降低40%、氮淋溶降低40%的目標。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方集約化農區氮素面源污染發生過程與調控機制”是我省“十四五”第一批啟動的部省聯動項目?!盎诘咝УL效的農業面源污染源頭減控機理與技術”是這一項目的課題之一,“北方集約化農區不同來源氮素遷移轉化特征及氮高效氮長效機制”則是這一課題的任務之一。
在隨后召開的座談會上,作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河南農業大學校長介曉磊高度評價了氮肥高效長效機制研究取得的成效。由于長期定位不同施肥模式,土壤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微生物群落都發生了顯著不同的變化,這對研究氮高效、氮轉化、氨揮發和氮淋溶的化學機理、動力學、生物學機理非常有效,同時生產上通過保育土壤、改良土壤保證糧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介曉磊表示,實現氨排放降低40%、氮淋溶降低40%這一目標,不僅不是課題的結束,而且應該是新的開始,包括河南省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鄭州大學、心連心集團,都要在全國布點,開展大范圍的試驗示范,取得更為廣泛的應用,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實現北方集約化農區氮污染減控,農業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