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上海有農戶將閑置土地作為“共享菜園”上網交易,提供租地種菜服務,每100平方米年租金1500元,日常種植、照料都由租戶自己負責。消息一出,有人認為租賃菜園成本較高、耗費精力,租戶自己照料時間久了容易產生倦怠,市場擴張潛力有限,農民要謹慎入局。也有人認為市民下鄉種菜的生活方式眼下是一種潮流,對城里人和村里人來說是雙贏。
平心而論,網友的觀點都有一定道理,畢竟“共享經濟”對于廣袤的鄉村而言,還是一種有待發掘和壯大的新產業、新業態。但總體而言,筆者認為,盡管“共享菜園”的“錢”景尚不清晰,但仍不失為有益的探索實踐方向,需要我們倍加重視、合力推進。
眾所周知,鄉村振興的重要前提是產業振興。要實現產業振興,就需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善于發現和發掘“共享經濟”領域具有良好前景的產業。近年來,隨著城鄉融合步伐的加快,廣大農民群眾的訴求和愿景進一步呈現多元化,城鄉供需亟待通過“共享經濟”這個載體實現完美對接。故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共享菜園”現身網絡,一方面可以有效盤活鄉村閑置資源,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城里人在體驗農耕文化中贏取自身利益,滿足鄉村“新村民”的愿望。
此外,一些地方著力打造“共享經濟”模式的生動實踐,也為“共享菜園”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模板,讓“共享菜園”前景充滿無限可能。譬如,杭州市臨安區於潛鎮潛東村發展“共享經濟”3年來, 村民家庭收入、村集體收入都實現了大幅度增長。如2021年,“共享稻田”“共享廚房”“共享民宿”等模式帶動村集體增收130余萬元,其中參加共享平臺的村民家庭戶均增收兩萬余元。
由此不難看出,只要地方政府以廣大農民為主體,傾聽農民群眾利益訴求,敢于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在大力推進城鄉共建共融共享方面下足“繡花”功夫,精心培育和打造“共享經濟”模式,就有望讓諸如“共享菜園”等新產業、新業態,營造出“百花齊放,全面繁榮”美好格局,共同為鄉村振興賦能,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和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