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河南經濟報 記者 楊磊 通訊員 槐俊鵬
今年一季度“開門紅”以來,襄城農商銀行貫徹落實“強黨建、嚴管理、轉作風、求實效”工作主基調,切實將自身發展與地方經濟、轄內群眾金融需求有機融合,以“四個堅持”做深、做實資金組織等工作。截至2月1日,該行各項存款余額達200.05億元,較年初增長9.83億元,成為襄城縣首家存款余額超200億元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標志著該行資金實力、服務能力及綜合競爭力再上新臺階,為更好地服務地方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對外,探索“黨建+金融”模式。對接轄區所在黨委政府開展了政銀企合作、整村授信、行長進萬企、助力“五星支部”創建、普惠金融大走訪等活動,該行黨委班子帶頭收集社情民意、挖掘金融需求、解決實際問題,獲得了黨委政府認可,轄內群眾更是以“有錢存在農商行”的方式進行支持。
對內,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通過黨委成員分包、機關部室包掛,形成一套健全的基層支部管理機制,打造服務“三農”的先進基層支行黨支部。同時,積極倡樹先進,對“開門紅”中表現突出的黨員進行先進典型表彰和宣傳,以榜樣帶動營造出全體黨員干部員工“比學趕超”、爭先創優的工作氛圍。
堅持服務為民,永葆本土銀行溫度。提升網點服務質量。培育存款增長的良性機制,把優化服務質量、提升窗口形象作為吸引客戶的主要措施,開展最美廳堂評比活動,強化廳堂氛圍打造,通過“存款送積分”“您集贊 我送禮”“小年送麻糖”等活動,增強客戶體驗度,增加客戶黏性。同時,按月組織廳堂營銷及服務評比,不定時開展營銷服務暗訪,引導提升服務質效。響應普惠金融發展。該行在全縣各村超市、診所等處共布放農民金融自助服務終端144臺、惠農支付終端91臺、ATM機56臺,一共291臺,基本實現了鄉村全覆蓋。在全轄網點開設46個社保卡服務窗口,累計發放社會保障卡38萬張,實現參保人員“足不出鄉”即可一站式辦理數據采集、掛失補卡、密碼修改等業務。踐行社會責任擔當。該行依托點多、面廣的優勢,主動承擔起對全縣社保資金、殘疾人補貼、五保補貼、學生資助金、農機補貼、危房改造等20項補貼、每年約340萬筆代付業務。同時,積極開展了“愛心助考”“無償獻血”“關愛留守兒童”“99公益日網絡募捐”“愛心助農”等志愿服務活動,獲得縣域群眾的廣泛好評和贊譽。
堅持全員營銷,集聚強大內生力量。從“穩存量、拓增量、調結構、優服務”入手,開展全員營銷宣傳,實現營銷精準管理和營銷全覆蓋。盡早部署行動。該行黨委班子高度重視、提前謀劃“開門紅”工作,去年12月初便研究制定了2023年首季“開門紅”活動方案,并召開“開門紅”動員大會,提前下達各項任務目標,解讀考核辦法及相關要求,在全行上下掀起備戰首季“開門紅”的熱潮。強化組織領導。建立“開門紅”攻堅小組,成為支行一線與黨委班子、機關部室的直接對話平臺,有效防止“中梗阻”,每天召開攻堅小組辦公室晨會、夕會,第一時間解決“開門紅”過程中的問題,截至目前已累計接收、解決反饋問題32條。搶抓營銷先機。該行持續優化存款結構,以低成本存款、對公存款為重點,及早出擊,積極主動走訪對接轄內各大商超、個體工商戶、企事業單位,搶進度、拓市場、促發展,精準發力、深度挖掘,開展綜合營銷,儲備存款和客戶資源。營造競爭氛圍。黨委班子成員每天督導進度,在全行公布“紅黑榜”;發掘營銷先進人員事跡在“‘兔’飛猛進榜”上宣傳推廣;每周召開督導會、不定時召開推進會,在全行傳遞壓力、激發動力。
堅持創新驅動,提升金融服務體驗。該行堅持以科技創新提升群眾金融服務體驗,推動自身轉型升級。
“智能化”建設場景金融。積極構建數字化生態場景,將金融服務和生活場景進行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重點打造了“學校智慧食堂”項目,為全縣6萬余名師生提供服務,積極拓展“智慧商圈”“智慧繳費”等項目,為群眾生活帶來金融便利。
“個性化”推出金融產品。該行堅持“支農、支小、支微”定位,創新推出“金襄貸”“稅信貸”“公積金貸”“裝修貸”“車位貸”“創業貸”“合家歡貸”等7款標準化信貸產品,簡化辦貸手續,降低利率水平,全面支持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轄內居民等不同群體的經營、消費需求。
“移動化”開展線上營銷。該行在做好進村入戶、走街串巷線下營銷的同時,逐步開展線上營銷。發布了線上業務預約功能,客戶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進行存款、貸款和網金業務的預約,相關支行、部室根據預約信息提前做好業務辦理準備,主動高效對接客戶辦理,極大節約了客戶時間。同時,春節前(1月18日)進行了首場視頻直播,累計7270人觀看,通過視頻直播方式為客戶宣傳金融知識,介紹金融產品,送去貼心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