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為進一步規(guī)范北京市零售、餐飲、居民服務業(yè)單用途預付卡管理,依約化解單用途預付卡糾紛,日前,北京市市場監(jiān)管局與北京市商務局共同發(fā)布了《北京市零售、餐飲、居民服務業(yè)單用途預付卡服務合同(示范文本)》(以下簡稱《服務合同》),合同中設立了“七天冷靜期”。
關于冷靜期制度,公眾并不陌生。這些年來,這種制度不僅在電商、保險領域廣泛應用,而且在預付卡消費領域也已有先例。譬如2021年,深圳市消委會等部門印發(fā)了《深圳市早期教育行業(yè)自律公約》,內容包括設定購買課程的“七天冷靜期”、可隨時在合同期內申請退費等10方面內容。同年,《上海市體育健身行業(yè)會員服務合同示范文本(2021版)》正式施行后,健身領域的“七天冷靜期”制度正式落地。更值得關注的是,經過一年的探索實踐,冷靜期制度在預付卡消費領域的治理成效顯著。據報道,上海市推出該制度以來,“健身會員卡辦卡七天冷靜期”退款6863單,預付類消費投訴總量增長幅度放緩。
如今,北京市推出覆蓋面更廣的《服務合同》,未來成效更加令人期待。眾所周知,公眾對預付卡領域亂象詬病久矣。其最大的根源在于商家誠信的缺失,承諾的服務大打折扣,或者根本不提供相關服務,甚至關門閉店、卷錢跑路。此種無良做法不僅讓消費者蒙受經濟損失,也破壞了市場公平交易原則,擾亂了市場經營秩序。因此,冷靜期制度的推出,可謂針對亂象“見招拆招”的一記硬招。制度不僅通過賦予消費者一定的反悔權,讓消費者避免盲目沖動消費,及時止損。對于心存不良的商家,也會產生具有警示性的倒逼作用,讓商家自覺恪守商業(yè)誠信,有效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與一些行業(yè)慣于“口頭約定”之類不同的是,各地在預付卡消費領域推出的都是服務合同形式。“白紙黑字”極大增強了制度約束力,為消費者維權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依據。因此,《服務合同》不僅是當前治理預付卡消費亂象的“硬核”舉措之一,同時也昭示我們:針對某些積重難返的治理難題,只要善于用巧招、出實招、使硬招,就有望捏準問題的“七寸”,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期待預付卡消費領域的“七天冷靜期”制度能夠多地開花,發(fā)揮功效,促進預付卡消費回歸健康良性發(fā)展,進一步提升各地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